高州位于广东西南部,早在六、七千年前的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从西汉元鼎年间设置高凉县始,历代都是郡、县、州、府的治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南北朝时期,高州出现了一位名震华夏的少数民族女英雄,南越首领冼夫人。她一生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岭南的和平稳定与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后世的景仰和历史上各朝各代统治者的褒扬。尽管时光流逝已千年,高州作为冼夫人的故里及其家族长期管治岭南的政治中心,依然保留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光纪念祭祀冼夫人的历代冼太庙就有二百多间(现存仍有九十多间),其它遗迹也有数十处,其中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现分类概述并摘其要者简介如下。
一、故里遗迹——雷垌村
位于高州市长坡镇西北约5公里处的雷垌村是冼夫人的出生地,这里南朝属良德县地,距当时的电白郡城(今旧城村)约10公里,距良德县城仅数里之遥,正处于旧城(电白郡)通往良德的必经驿道上。关于雷垌是冼夫人的故里,已有学者著文详细论证,在此不必多叙。近年在雷垌村不断发现与冼夫人有关的文化遗迹,除两间冼姓祠堂(下文叙述)外,尚有如下几处:
俚人文字遗存——刻字石 刻字石位于雷垌村旁马鞍坳山坡的岩石上,共发现文字符号18组,图形符号5种,人工刻凿痕迹非常明显,有部分符号难以辨认,当地村民称为“凿字石”,据查原来尚有几处,现已被良德水库淹没。文字符号颇为奇特,完全不同于现代汉字。在此地区发现如此多的神秘的古文字真是奇迹,据考冼夫人以前岭南各地不受中央集权控制,尽管已设立郡县,但仍由当地部落首领担任长官,仍然保留相对独立的状态,因此这时的语言文字也保持着原始的模样,雷垌刻字石很有可能就是古俚人记事的文字。
图一 雷垌刻字石遗迹
古窑遗址 雷垌村共发现古窑遗址3处,均为依山坡挖进的土窑,窑壁用泥土稍加夯筑后烧结,规模不大,长宽均为2至4米左右,窑口窄小,平面呈布袋型。此类窑址在我市长坡、东岸等地大量发现,如长坡旧城附近的砧板地窑群和旺利附近的木马河窑群均为此类,俗称“鬼窑”,为烧制陶器、砖瓦的窑址,年代由汉至宋。据记载,旧城的城墙砖即为此
莲花纹圆雕石插座 2件,近年出土,整块石上窄下宽,顶端开凿一直径9厘米的圆形插口,口深6厘米,其一为两层覆莲瓣,三片尖状足(图二),另一为单层覆莲瓣,如意云纹圈足。莲花纹是我国古代常见装饰,唯柱础(插座)饰莲瓣纹多见于南北朝至唐,宋以后渐少,此物是典型的隋唐器物,这两件器物为研究雷垌村与冼夫人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图二 雷垌出土石插座之一
二、纪念建筑
冼夫人的纪念建筑有两类:一是冼太庙(又称冼夫人庙),二是冼氏及冯氏祠堂。
冼夫人因其功绩而逐渐成为万人信奉的神祇,拜祭纪念她的庙宇多称“冼太庙”或“冼夫人庙”,粤西各县及海南岛等地都有,而高州的冼太庙特别多。据民国《茂名县志稿》记载,高州冼太庙多达二百余间,另据我市最近文物普查统计也有九十二间,几乎是各乡镇都有,稍大一点的行政村都有。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历史上已有的,现存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有高州冼太庙(高州城)、旧城冼太庙(长坡)、高凉冼太庙(曹江)、东岸冼太庙(东岸)、谢鸡冼太庙(谢鸡)、帅堂冼太庙(曹江)、浮山冼太庙(根子)等。这批冼太庙不仅留下了
旧城冼太庙 位于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据方志记载,始建于隋,是
高州冼太庙 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州市文明路东侧,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清同治年间重修。原为官府的祀典庙,后成为百姓祭祀冼夫人的活动中心。高州冼太庙是目前广东省地区规模最大的冼太庙,坐北向南,三路四进,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前座、中殿、正殿和后殿四进,均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各进之间有天井和回廊。庙内保存丰富的碑刻和壁画,是难得的文物艺术珍品。1993年按明代风格维修,维修后的冼太庙红墙绿瓦,斗拱飞檐,配以丰富的石刻、木雕、彩绘等艺术装饰,富有传统民族特色。
图三 高州冼太庙内保存的明代壁画
高凉冼太庙 现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州市曹江镇的高凉山上,始建于唐,几度兴废,近代重修。高凉山既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名山,又是冼夫人驻军屯守之所,高凉冼庙是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冼太庙,三间两进,硬山顶,典型南方民间建筑。庙内保存有碑记、牌匾、玉石香案等,其中有一块上刻“慈佑宫”(冼夫人又被封为“慈佑夫人”)字样的垫脚石和一块同治年间一名驻守罗定的副将所题写的“南天保障”匾额颇为珍贵。
祠堂是老百姓专门祭祀祖先的地方,明清以后大量出现。高州是冼夫人故里(即是冼姓族人聚居地),也是冼夫人后裔(即冯姓族人)的聚居地,高州境内保留了不少建于明清时期的冼姓和冯姓祠堂,也是难得的冼夫人文化遗迹。
雷垌仲芳冼公祠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州市长坡镇雷垌村,始建于明万历间,清代重修,冼氏印山祖一支的祠堂。雷垌正是冼夫人故里,如今冼姓最多的村。
雷垌良艺冼公祠 现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坡镇雷垌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属冼氏磊山祖一支的祠堂。建筑规模、布局、主要装饰与仲芳公祠相仿,唯在硬山式屋顶上配以高出瓦面的封火山墙,此装饰在高州乃至粤西地区都不多见。
图四 良艺冼公祠
冯宝公祠 位于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古电白郡城遗址内,始建于明代,近代重修。冯宝原是北燕皇帝的后裔,北燕失国后其祖父南投宋国,至冯宝任高凉太守,为号令地方土著,与百越首领冼夫人联婚,旧城村是冼夫人与冯宝婚后的定居地,《茂名县志》云:“冯家村在旧电白界”,隋开皇十一年,冼夫人之孙冯盎任高州刺史,旧城又成了他居政合一的地方,很显然旧城是冯冼后裔的重要聚居地,旧城现有5000多人口,90%以上是冯姓。他们都是奉冯宝为先祖,冯宝公祠是他们祭祀冯宝
三、墓地遗迹
高凉山墓地 这是史料有明确记载的地点,《高州府志》记载:“诚敬夫人冼氏墓,在县境或云在高凉岭……”,实地调查发现高凉山上确有圆形土丘一座(即墓地封土堆),高约20米,径约50米,规模颇大,也有传为冼夫人兵器冢,尽管未能确证,但作为冼夫人疑墓之一,高凉山墓地是不可多得的冼夫人历史遗迹。
图五 疑为冼夫人墓的冯婆岭
冯婆岭墓地 这是最有可
图六 冯婆岭出土的造像碑
船岭墓地 这是学术界最新提出的疑墓,位于长坡镇石龙平兜村,该岭为长方形,形似一条船,与周围山岭并不相连,极似人工筑造,且在岭的北部有一条用石块磊筑的带状石层,距地表约3
四、古代城址
由冼夫人与冯宝联婚始,冯冼家族管治岭南历南朝至唐约三百年,其政治活动范围以高凉地域(今高州)为主,远至广州、南海、广西、海南岛等地,据《隋书·谯
电白郡、县城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始建于汉,为高凉县土城,南朝梁置电白郡和隋置电白县城,唐大历年间高州治于此,元、明后高州、电白分别移治茂名和神电卫,后城址始废, 后人称为旧城。旧城在南朝至隋是冼夫人及丈夫冯宝婚后定居并处理政事的地方,此后一直是冯氏生活和开展社会活动的基地,因此旧城又称冯家村。城址北靠宝鸭山,西接石骨河,东南鉴水环绕,群山屏障,是理想的建城之所。城墙分内外两重,呈回字型,内城周长
良德县城遗址和高凉郡城遗址均已为水库所淹没,在修建水库时曾在城址附近出土过南朝铜鼓,唐昆仑奴铜头像、唐青瓷辟雍砚、唐菱花鸾风纹铜镜等国家一级文物一批。这些都足以说明城址当年的繁华及对外交往的密切。
五、军事遗址
冼夫人是一位地方民族首领,其一生活动都以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为重,因此离不开保境安民,平乱除暴的军事斗争,在其活动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丰富的军事遗址。今高州是古高凉地域的政治中心,是冼夫人的故里和活动的主要根据地。境内的冼夫人军事遗址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高凉山驻军遗址、平云山山城遗址和长坡石龙的周垌、旺沙、黄羌坡军事遗址等。其中尤以平云山山城遗址规模宏大,体系完备。这些军事遗址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发掘冼夫人文化内涵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
平云山山城遗址 现为高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州市大坡镇平云山。山城遗址海拔约800—
图八 平云山的一处哨所遗迹
石龙旺沙、周垌、黄羌坡三处军事遗址现均为高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发现的遗迹有石垒墙、炮台、烽火台、保垒营寨等,它们与邻近的平云山山城遗址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大型军事防御体系。
六、铜鼓及其出土点
俚人是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铜鼓是其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是拥有权力的标志,也是指挥作战、祭祀的实用器物。冼夫人身为俚人大首领,当然拥有和使用铜鼓。高州是冼夫人故里和政治、军事活动中心,自然有不少铜鼓遗存,而且目前所出土的铜鼓均为同一类型(均为学术上所称的北流型铜鼓),造型、纹饰、铸造工艺一致,由此可以判断高州出土铜鼓均为冼夫人时代且与冼夫人家族密切相关。《新唐书·诸夷蕃将列传》载:“盎(即冼夫人孙冯盎)族人子猷以豪侠闻……高宗时,遣御史许瓘至洞,子不出迎。后率子弟数十人,击铜鼓、蒙排,执瓘而奏其罪。”这是冼氏家族使用铜鼓的明确记载。高州铜鼓早在唐僖宗年间即有出土,此后在宋嘉泰、明万历、清雍正、道光间均出土过,解放后经文博部门有意识调查征集的铜鼓有:尚文铜鼓(1958年尚文水库(今属信宜)出土)、大井铜鼓(1963年大井红旗农场出土)、福芳铜鼓(1955年平山镇福芳村出土)、大仁庙铜鼓(1964年平山大仁庙出土)、大简铜鼓(1975年东岸大简村出土)、八角山铜鼓(1984年顿梭八角山出土)、大旱铜鼓(1985年顿梭大旱村出土)、荷垌铜鼓(1985年曹江荷垌村出土)、乾坡铜鼓(1986年潭头乾坡村出土)、梅坑涌铜鼓(1989年大坡梅坑涌出土)、中和铜鼓(1991年石龙中和村出土)、清湖铜鼓(1995年大坡清湖水井坳村出土)。铜鼓是古代少数民族特有器物,是我们研究冼夫人及相关社会文化的最有力的物证。(本文部分照片为张均绍提供)
主要参考资料:
1、《高州县文物志(初稿)》。
2、张均绍《高州胜迹》,广州出版社,2001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