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史海集贝>>德泽后人

共有 3956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冼夫人军事思想初探

发表日期:2007年9月22日   作者:张均绍 【编辑录入:xianzhou

  在中国历史上,能直接参与国家政权管理工作的妇女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古代。但南朝时期的冼夫人,却以她卓越的聪明才智,协助梁、陈及隋三朝治理岭南,先后被三朝皇帝多次册封,成为深受群众拥戴的百越领袖,其事迹被收录于《隋书》和《北史》,许多地方志中也有收录。冼夫人不愧是古代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周总理也称赞冼夫人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作为一位处于祖国边隅的少数民族妇女,为什么能在错综复杂的动荡年代里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叱咤历史风云的百越领袖?这里既有社会条件,包括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军事条件;也有个人的主观因素,包括个人的政治远见、思想意识等等。本文就冼夫人的军事思想问题试作如下探讨:

一、中央王朝对岭南地区少数民族推行“以故俗治”的羁縻政策,任用民族首领当郡县长官,实行以夷制夷。这是冼夫人军事思想形成的政治条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内,由于南北两朝双方都在想方设法企图击败对方,进而统一中国,因此双方都处于极度紧张的对立状态。后来的形势发展,逐步有利于北朝,形成北强南弱的倾斜状态。冼夫人所在的岭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制约,社会较为稳定,因此成了南朝政权借以依靠的后备力量。南朝政权为了稳定岭南,便对居住于岭南地区的百越民族采用抚慰政策,并在南越首领所在地方设置郡县,同时委任那里的部族首领担任郡县长官,或者只用郡县长官的官爵来羁縻他们。这些部族首领由于种种原因,也希望得到王朝政府的支持,因而也乐意归顺朝廷,接受封爵,参与朝政。

 为了让部族首领们都参与朝政,王朝政府在地域不足的情况下,只好开辟许多小郡县来安置他们。如南朝初期,仅是宋武帝和宋文帝两代短短的三十多年间,单是从广州所属的新郡便增加五个,新县增加八十四个。宋明帝时,又把许多郡提格为州,缩小了州辖下的郡、县范围。许多州、郡、县城的所在地,即是当地民族首领住地,而且这些州、郡治所,常常随着长吏的变更而不断转移,因此有些州、郡就连当时的史籍也无法说明它们所在的位置及兴废情况。如冼夫人兄冼挺任南梁州刺史,但南朝时期的广东地域内,并无南梁州的行政建置。很明显,冼挺所住的南梁州刺史只是个虚职。冼夫人所在的地区,也新增设许多州郡。梁大通中(528),从高凉地域内置立高州,同时置电白郡、陈又置务德县(后改为良德县),复置茂名县。当时的高凉郡、电白郡、良德县和茂名县,均统属于高州,其州、郡、县治也同设于高州地域内,彼此相隔仅数十公里。当地的部族首领大都是在当地设立的州、郡、县中担任刺史、太守、县令等行政长官。这些民族首领由于要维护各自部族的利益,便都强化自己的军事防务系统。高凉地区的冼氏家族,由于他们都是当地世袭的部落首领,他们的主要成员也都被任命为当地或附近郡县的长官,如冼夫人的儿子冯仆任石龙太守,孙子冯盎任高州刺史,冯暄为罗州刺史,冯魂仪同三司,冼夫人本身则被三朝皇帝先后册封为保护侯夫人、石龙太夫人、宋康郡夫人和谯国夫人。而冼冯家族成员所任职的地域都是连在一起的,因此他们在其地域内,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军事防卫体系,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指导思想。这是其他部族难以相比的。这也是冼氏部族能长期雄踞于其他部族之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冼氏部族统辖地域广阔,物质资源丰富。这是冼夫人开展军事活动的经济条件

《隋书·谯夫人传》载,冼夫人统辖“部落十余万家”。这是个庞大的地域。据《宋书·州郡志》统计,南朝宋代期间,高凉郡领县七个,一千四百二十九户,八千一百二十三人;宋康郡领县九个,一千五百一十三户,九千一百三十一人;海昌郡领县五个,一千七百二十四户,四千零七十四人;三郡共四千六百六十六户,二万一千三百二十八人。这三郡都是刘宋时期从高凉境内分置出来的。南朝齐至陈间,对郡县的具体户数未作详细统计,按照当时的人口增长率推算,从宋到陈的一百多年间,大约增加一倍左右,因此梁陈时代的高凉郡户数应为八千户,人口四万左右。隋代,对郡县的设置及规模作了较大的调整,高凉郡的地域与汉代的高凉县相近。据《隋书·地理志》统计,高凉郡领县九个,九千九百一十七户,约五万人(资料没有人口数)。但是冼夫人的部落却有十余万家,即十余万户,这个户数的分布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冼夫人故里的高凉郡所属的范围,扩展到相邻的许多郡县。有地方就有人,有人就有粮;地方越大,人口越多,粮食越足,实力就越强大。这就是冼夫人借以开展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

冼夫人的哥哥冼挺,自恃雄厚的军事力量,往往侵掠旁郡,造成新的社会动荡。冼夫人则利用自己在部族中的威信,对兄进行了规劝,让他改恶从善,从而使冼氏的一切军事行为,变成维护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力量。

三、动乱的社会,频繁的战事,为冼夫人施展其军事才能提供了广阔天地

据《隋书·谯夫人》载:“夫人幼贤慧,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在南朝这个特殊的动荡社会里,冼夫人凭着她聪颖的天赋,充分施展了她的军事才能。她用兵巧妙,变化多端,能根据不同的战役,采用不同的用兵艺术。

(一)智取高州刺史李迁仕之战:

梁朝末年(559),侯景作乱,兵围京城,情况危急。高要太守陈霸先率兵北上救援京城。高州刺史李迁仕暗通侯景,借着响应救援京城的名义,聚兵置械,企图据着高州闹事。他占据战略要塞大皋口后,然后才召高凉太守冯宝前往议事。冼夫人劝止冯宝说:“李迁仕奉诏救台城,却假装有病,但暗中铸造兵器,练兵习武。今无故召你到州城,想必扣为人质,逼君兵众参叛。你暂且不去,静观形势发展如何,再作定夺,”。数日后,李迁仕果然起兵反梁,并派主帅平虏率兵入赣石,与官兵相拒。州内只有迁仕留守,起不了作用,但若然公开带兵前去,必然会发生战斗,造成伤亡。冼夫人则用“兵不厌诈”之计,派人持厚礼前往州城告之李迁仕,说冯太守身体欠安,不能亲来,特遣夫人前来参见。迁仕听了这话,又看到厚礼,十分欢喜,而且没有任何防备。这样,冼夫人便将千余士兵化成挑夫,提着杂物,假装送礼,然后进入城内,一举发动突然袭击,大败李迁仕。

(二)攻广州刺史欧阳纥之战:

公元569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还派人召冼夫人的儿子冯仆至高要,要挟他反陈。冼夫人接到冯仆派人送来的报告后,大义凛然地说:“我忠贞为国,经今两代,今天决不能因为怜惜儿子而背叛国家”。接着率领百越酋长发兵抗敌,并与陈朝派来的大将章昭达内外夹攻,迅速擒获欧阳纥,及时扑灭这股割据岭南的反叛势力。随后,冼夫人因军功被册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赐物一批,并按剌史标准礼遇。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殊荣,说明中央政权对这次平叛战斗中的冼夫人所起的特殊作用的重要肯定。

(三)配合隋军夹击俚帅王仲宣叛乱之战:

公元591年,番禺俚帅王仲宣和泷州豪门陈佛智联兵反隋,兵逼广州,围攻南海。在这危急关头,冼夫人挺身而出,主动给隋政权有力支持。她派出孙子冯盎带兵迅速出击,杀了陈佛智后,又与隋派来的大将军鹿愿会师南海,共讨王仲宣。平定广州后,夫人又亲披战甲,乘骏马,张锦伞,带领骁骑,护卫诏使裴矩,巡抚岭南二十余州,各州首领皆来参谒。从此岭南地区才真正得以安定。冼夫人又以她“情在奉国,深识正理”的高尚品格和维护统一、稳定岭南的依靠力量,以及上列平叛事件中的特殊贡献,被隋王朝封为谯夫人,“开谯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至此,冼夫人到达了她仕途的顶峰,成了掌握着岭南地区行政实权的一品官员,其权力范围,远远超出了当地的州郡长官,成为中央王朝在岭南地区的特别代理人。

四、维护国家统一,镇压分裂势力,保持社会稳定。这是冼夫人军事思想的核心

南朝时期,政治腐败,社会混乱,朝中争权夺利,权臣谋反成风。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在南朝统治的一百六十九年中,举兵谋反事件共达六十六宗,平均每二年半便出现一宗。冼夫人所处的梁、陈二朝,仅岭南地区就有四个剌史谋反,太清三年(549),广州剌史元景仲谋反;大宝元年(550),高州剌史李迁仕谋反;太平二年(557),广州刺史肖勃谋反;太建元年(569),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隋初,也接连发生多起反叛事件,给社会带来动乱,给人民造成祸害。中央政权尽管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但仍然制止不了反叛的发生。

冼夫人运用她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严厉镇压分裂势力,确保地方安宁。

(一)冼夫人利用强大的军事实力支持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帮助陈霸先成就霸业。

侯景作乱时,高州剌史李迁仕暗通侯景,借着响应救援京城的名义,聚兵置械,企图据着高州闹事。冼夫人识穿李迁仕阴谋,与冯宝定计,趁着李迁仕军队主力入赣的时机,智袭高州,大败李迁仕,逼其弃城而逃。冼夫人则乘胜追击,进军江西,与陈霸先会师赣石。冼陈会师,对于冼夫人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会师期间的谈话内容虽然未见于史料记载,但可肯定地说,陈霸先向冼夫人详细分析了当时全国政治形势和平定侯景之乱的策略等内容。冼夫人也向陈霸先表述了愿为国家的和平安定作出贡献的愿望。友好的会师,观点的统一,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使冼陈双方自然地结成了政治联盟,也为冼夫人借助强大的军事实力而登上政治舞台迈开了重要的一步。冼夫人回师高凉后,即对冯宝说:“陈都督大可畏,极得众心,我观此人必能平贼,君宜厚资之!”于是冼夫人便向陈霸先源源输送大批军用物资。公元522年10月,陈霸先称帝,国号陈。

(二)冼夫人利用军中威望,派出儿子率领众酋长朝陈,用实际行动支持新生政权。

陈霸先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此时,冼夫人先后给陈霸先在军事、经济上的坚决支持。永定二年(558),冼夫人忍受着丈夫冯宝病逝的悲痛,派遣年仅九岁的儿子冯仆,率领高凉诸首领前往丹阳,朝贺陈霸先。陈霸先被冼夫人在军事上的坚决支持和经济上的无私援助所感动,即拜冯仆为阳春郡守。不久,陈霸先又写了封《与岭南豪酋书》,派专使带给岭南各地首领,邀请他们入京任职。

冼夫人根据自己制定的军事思想组织军事行动过程中,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建设,在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社会环境里,为国家统一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三)冼夫人利用强大的军事实力,稳定社会,保境安民。

公元588年,隋师大举攻陈。次年正月,隋师攻陷建康,陈亡。此期间,政局混乱,岭南一带,也未有所附。局势动荡,群龙无首,数郡酋长共推冼夫人为郡主,号称“圣母”,保境安民。这时,冼夫人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足以自立,但她并没有割据的意图,而是以重兵镇守,防范其变,稳定社会,保境安民。待局势明朗后,隋军南下接管岭南时,她即深明大义,率众归隋。冼夫人在俚人部族中的崇高威望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赢得了岭南百越民族的绝对信赖,成为维护岭南地区和平稳定的中坚力量,也赢得了隋王朝对她的绝对信任,册封她“谯夫人”,开幕府,置官属,听发岭南六州兵马,成为中央王朝在岭南地区的实际代理人。此时,冼夫人达到了仕途的顶峰。

五、高州地区遗存的冼夫人军事遗址

(一)高凉山屯军遗址:

高凉山位于曹江镇银塘村。此山雄伟壮丽,风景优美,是广东名山之一。西汉及东吴时期,分别以此山名字为新置的县、郡命名,取作“高凉郡”和“高凉县”。南朝至隋时,冼夫人长期驻军屯守此山,在山上还保存有许多冼夫人文化遗址。在高凉山南侧下方,有一座较平缓的小山丘,称圆盘岭。在圆盘岭周围,有一环带状的平坦地带,称跑马道。跑马道上方,是一宽阔的平坦大坪地,称练兵场。这是冼夫人在此山上用来排兵布阵的演习场所。它与周围的营盘岭、挂榜岭、帅堂等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军事攻防体系。

(二)番薯堡驻军遗址:

番薯堡驻军遗址位于新垌镇长流村番薯堡岭顶部。该岭海拨650米。遗址处于两县相接处,东部为电白县,西部是高州市新垌镇,南部是根子镇。

番薯堡岭地势险要,顶部有三个连续起伏的山包,连成条状,南北走向,长950米,宽140米。在山包东西两侧,顺着山势,分别用山石砌成围墙一圈,墙高3米,宽1.5米;东侧存墙800米,西侧存墙950米;南北两端存墙面各为30米。估计石墙耗费石料达8.14万立方米。在南北两端和西侧中部各有石门一座,门口宽3米。门口周围散布有许多碎瓦和陶瓷碎片。围墙内在东南部之间的顶端位置上,残留水井一个,井口直径2米,井深4米。在东侧石墙内侧,开劈有一条平坦的壕带,壕宽5米。中心顶部有一巨形大石,巨石下掩蔽着一个小坪地,长7米,宽5米,似为指挥部所用。在东侧石墙内侧,从南到北一直排列着64个圆形小坪地,每个坪地直径为4米,径周均用石头垒起,似为兵士住所。

由于番薯堡遗址在岭顶峰,人为破坏因素很少,故一直保至今天,成为高州市内保存得最好的石代军事遗址。

(三)石龙垒墙类军事遗址

石龙镇旺沙、中和村保存有一批垒墙类军事遗址,其中有营垒遗址、烽火台遗址、炮台遗址,垒墙遗址以及堡垒遗址等。

营垒遗址:位于中和村烽火岗右下侧的山坳间。这里由两座山梁延伸包裹成一道弯凹下去的小山坳,其地理形势隐蔽性好。在小山坳内,发现一堵石墙门口,在其周围,有多处用山石围成的圆状遗迹,当地村民称其为“十二火灶”。据初步考证,属营垒遗址。

烽火台遗址:位于中和村大坪顶烽火岗上,距营垒遗址约200米。烽火岗视野开阔,可鸟瞰到方圆数十里的地域范围。在烽火岗上,残存有3座用山石砌迭而成的方形遗迹,遗迹边长1.2米,当地村民称这里为“烽火岗”。据初步考证,属烽火台遗址。

炮台遗址:位于中和村大坪顶烽火台遗址上方约100米的山梁上。这山梁控制着上山的唯一通道。在通道中间,耸立两块巨形山石,两石中间相距1米,恰似石门。在石门处用山石垒迭,中留一孔,恰似火炮伸出口。在巨石两旁,有一环用山石垒成的墙体,残墙高约1米。石墙阻断上山的通道,犹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当地村民称这里为“炮台岗”。据初步考证,属火炮台遗址。

垒墙遗址:位于旺沙村大坳岭顶。该岭顶呈长条形,并按其山脉定向,往前延伸,绵延1000余米,岭顶宽约5~8米。在岭顶外侧,遗存有一条约1.5米高、1米宽的山石墙,石墙按其山顶高低走势,逶迤而去。由于时代久远,墙体多已倒塌,留下部分残段以及散落的墙石。当地村民称这里为“长城”。据初步考证,属垒墙遗址。

堡垒遗址:位于旺沙村大坳岭顶石窿头。石窿头上方是一块数十平方米的小坪地,在坪地一侧,紧接着垒墙的尽头处,散布着一排巨石,每块巨石高约2~5米,共10余块。在巨石中间,用山石垒接,形成一座方形的堡垒建筑。在堡垒墙体尽头处,留有一石门,石门一边已倒塌,只留另一边残体。当地村民称这里为“闸门口”。据初步考证,属堡垒遗址。

根据以上古代军事遗址的建筑特征及附近出土的地下文物进行综合考证,初步鉴定为南朝至隋间的军事遗址。

石龙镇在古代是南越民族俚人的聚居中心,俚人的典型文物是铜鼓。1991年,在中和村曾出土一面铜鼓,属南朝时代的文物。铜鼓是俚人民族首领所拥有和使用的器物,它是古代民族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是俚人用来集结、出征、庆典和祭祀等场合使用的重器。中和、旺沙两地紧连,其军事遗址的发现,与中和村铜鼓的出土,有着必然的历史联系。石龙镇在南朝时期,与冼夫人的故乡雷垌村,同属良德县。冼夫人是南朝至隋初间的俚人民族首领,南朝梁大同元年(535),与高凉太守冯宝联姻后,居住于良德县城。良德县是冼夫人的主要势力范围,在其县内的重要战略要地上,处处驻有重兵。南朝梁大宝元年(550),高州刺史李迁仕叛乱,冼夫人智取高州,进驻高州城(旧城),并在高州城内建立冯家村定居。隋开皇十一年(591),冼夫人册封为谯夫人,其孙冯盎封为高州刺史。因此,良德与高州的安危,对于冼夫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冼夫人为了护卫良德和高州,在其附近一带,设立长期据守的军事设施,这是必然的。在良德附近一带,冼夫人的军事遗迹历历在目,并留有许多以军事遗迹为地名的地域名称,如良德的军墟,大坡的军屯、军营,石龙的上营、下营等等。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宋开宝年间,良德县并入电白县;明代,高州治所从电白县城(旧城)迁至茂名县城(今高州市区);电白县治从旧城迁至神电卫(今电白县电城镇)。此后,原良德县城演变为为良德墟;原高州治所(旧城)演变为旧城堡。当年护卫良德、高州的军事要寨也荒废为一座座的军事遗迹,留给后人一个考证的实物依据。

 


                                 

 

 

 

   2002年12月

1
  • 上一篇:简论对洗夫人文化的传承
  • 下一篇:冼夫人信仰在海外的亲和力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