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学术争鸣>>故里存疑

共有 5214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关于冼夫人故里的探究

发表日期:2007年10月29日   出处:2003年论文集 作者:黄燕茂 【编辑录入:xianzhou

    关于冼夫人出生地的研究,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去年有些报章说,冼夫人的故里已“尘埃落定”在电白山兜丁村。因此,引起了社会的轰动。

    前几年,茂名石化公司郑显国先生曾撰文解释为什么山兜丁村附近数十里都没有冼姓人氏的缘由,但所持的论据,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他在《电白冼氏考略》中说:“电白处于俚人聚居地中心地带,冼夫人的冼氏家族大本营(故里)就在这中心咽喉之地电城山兜。至唐武则天圣历间,冼夫人的第五代孙冯君衡被“矫诬”,罪及杀头抄家,株连九族,冼氏家族因此而受株连,四散迁逃,大批逃往海南和广西山区,有的改姓埋名。”他还说:“从民国到解放后,山兜一带仍有少数冼氏。据茂名石化公司一位姓谢的干部反映说,六十年代末他在电城中学读初中,班中就有一位家在山兜的冼姓同学。在我们到山兜考察访问时,村支部书记也说,丁村尚有3户单身姓冼人家。但为何当地户籍却见不到姓冼人家呢?据我反复考究,这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这些冼氏改了姓。在访问中,他们有的说取冼字为名是出于对冼夫人崇敬以及想得到荫庇。但为何多是一些人数少的姓氏取冼字作名,而人数多的姓氏却很少有这种情况呢?而且其他乡村更是没有这种情况,这说明山兜不但是冼夫人的故里,而且今仍有改了姓的冼氏后裔。”以上这些就是先生调查考察得来的证据。这些论据均有杜撰之嫌,最准确的是户籍记录本,山兜丁村从来没有姓冼的人家。

至此,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人们“寻宗问祖”、“落叶归根”的种种事例。

    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的子民们,大部分战死疆场,余下的也多沦为奴隶。他们有的逃到中原各诸侯国避难,有的甚至远逃至新罗(今韩国)。战国晚期,否极泰来,出生在新罗的黄歇没有忘记他的根在黄国,后返回楚国,仍居故黄国地。最后挂印封侯,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四君子之一。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李园之祸,春君被刺后,黄国的这支最兴盛的后裔,或遭杀戳,或逃难异国,或改姓隐居,宗族又一度中衰。但黄歇家族通过征战、仕途、经商、讲学等方式,重振声威。如黄极忠、黄石,他们眷恋着故土,重返故黄国祖居地,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人面前。

    再说高凉冯冼氏。冯氏本北方望族。公元435年北燕主冯弘失国投奔高丽(今朝鲜)时,仍依恋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国家园,遣其子冯业带三百人浮海归宋,落籍广东新会。从冯业到冯融三代世为罗州刺史,“然他乡羈旅,号令不行。”后来,只好“婚于郡大姓冼氏。”于是,冯融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娉高凉越族首领冼氏之女为妻,冯宝也落籍高州良德,从此揭开了冯冼家族从南朝到唐三百多年的历史新页。到了冼夫人的孙子一代,冯魂仪同三司,冯暄为罗州刺史,冯盎更开创了冯冼家族的新局面。隋时,冯盎官拜高州刺史,最后升为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唐高祖登位后,冯盎率部降唐,授上柱国、高罗总管,地位十分显赫。冯盎之子三十余人,以冯智戴最知名。贞观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未央宫为他的父亲太上皇李渊设宴,智戴奉诏随使者入朝。在宴会上,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智戴咏诗。李渊赞许曰:“胡越一家古未有也。”冼夫人的第五代孙冯君衡曾任潘州剌史,因“娇诬”之罪被抄家,曾一度衰落。但君衡之子高力士后来官至内侍监上柱国齐国公,开府仪同三司,食邑三千户,开了中唐宦官揽政的先河。

  历史的回顾引发了我们思考,古黄国春申君的后裔和北燕皇室的子孙们,为什么对故国家园有如此深厚的乡土情结和如此强烈的回归性呢?为什么如此效忠国家呢?

    俗语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海祖”,是谓“问祖”。“寻根问祖”此乃是爱国、爱乡、爱家、爱姓的体现。这是我国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更具体一点说,这是中国文化最深层最根本的基因“孝道”的弘扬。所谓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对所有浪迹天涯的游子,故乡永远是一个做不完的梦,作为一般群众,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姓氏文化,无论身居何处,都决不会忘记自己的“落血地头”,找寻祖辈的遗踪,探寻身世之谜,认祖归宗,在过去的年代里,是某个姓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是民族和姓氏生命力的体现,是民族和姓氏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因此,爱国、爱乡、爱家、爱姓,都是一个永远不变的主题,永远不朽的旋律,永远不灭的精神支柱。

  由此,关于冼夫人的故里,便引出了人们深入地思考与分析。冯冼两氏家族世为名门望族,即使某个时期,某个年代受到冲击和迫害,也决不会永远的改姓埋名逃避他乡一千多年。如果冼夫人的故里真的在今电白县山兜丁村,那悠悠千年过去了,为什么在如今的电白县山兜丁村方圆三、四十里内,却找不到一户姓冯或姓冼的人家呢?

    根据史实,在六朝时期,岭南还有买卖奴隶的残余习俗在边陲地区存在。冯冼氏家族蓄奴之风甚盛,史载:“盎(冯盎,冼夫人的孙子)奴婢万余人,所居地方数千里。”当时有的人就靠贩卖“牲口”(奴隶)而富甲一方。《光绪重修茂名县志》卷六,58页载:“盎族人子猷以豪侠闻。贞观中入朝,载金一舸自随。高宗时,遣御史许瓘观其赀。瓘至洞,子猷不出迎,后率子弟数十人,击铜鼓蒙排执而奏其罪。帝驰遣御史杨璟验其讯。璟至,卑辞以结之,委罪于瓘。子猷喜,遗金二百两,银五百两。璟不受,子猷曰:“君不取此,且留不得归。璟受之还,奏其状,帝命纳焉。”

    后来,由于朝廷中政治斗争日益复杂,冯冼氏家族到第五孙冯君衡时,就遇上了灭顶之灾。“因以娇诬罪,裂冠毁冕没其家。”其妻麦氏流落泷州(今广东罗定),其年仅十三岁的女儿冯媛和年仅十岁的幼子冯元一(即高力士)同一起被俘带入朝为奴。但唐王朝对冯冼氏家族并没有“灭绝”的决策,只是削职及没收其财产而已。据《新唐书》卷110列传35载,隋末唐初冯冼氏家族不但因有临振县(郡)而必须派军队和家奴到今日海南岛的临振县,而且冯盎为了歼灭逃到岛上的高法澄、冼宝彻所率领的林士宏余党,要带相当数目的俚人部落兵马渡海南征。否则便无法管治珠崖之地。俚人有系统地有组织地移入海南岛,应始于七世纪初而盛于八世纪。而最大规模的迁徙应在冯盎南征之时。如果把正常的迁徙说成是“大批逃往”是荒谬的。高力士发迹后,岭南节度使在泷州找到了麦氏,并把她送到京城,使其母子相认。麦氏曾多次到感业寺,与其削发为尼的女儿冯媛言谈,叙天伦之乐。唐玄宗因高力士助其登上皇位有功,而特别重用,封左监门卫大将军,其长兄元琎任左卫中侯,次兄元珪任左领军郎将,并封麦氏为越国夫人,追赠君衡为广州大都督。由此可见,高力士一家劫后余生,终于苦尽甘来,全家团聚。尤其是君衡被追赠为广州大都督,事实上是唐王朝已给他“平反”,“恢复名誉”。冯冼家族也必然扬眉吐气了。从唐长寿二年(691君衡被抄家,至唐开元十二年(724)被追赠为广州大都督,仅三十三年的时间,按照我国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和“忠孝”的深层底蕴,即使是逃难他乡和改姓埋名的冯冼氏族人,也必定回来寻根问祖的。更何况高力士权倾朝野,连李林甫、杨国忠等要人都要巴结他,这时候的冯冼家族还有“改姓埋名”而不认祖归宗之理吗?一时逃遁外地的族人,怎么不会堂堂正正地光荣地返回故里?

从春申君家族的复兴及冯业从高丽归宋的史料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断:今电白山兜丁村不是冼夫人的出生地,也不是冼夫人的故里。

2
  • 上一篇:高凉”和“高州”的历史沿革
  • 下一篇:再论何处是冼夫人故里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