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故里风采>>雷垌

共有 7749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冼太故里胜景多

发表日期:2007年12月10日   作者:冼周 刘劲 【编辑录入:xianzhou

高州市长坡镇雷垌村委会是一个平凡而又神奇的地方。说她平凡,因为她是南国果乡高州一个极普通的村子,香蕉林海、荔枝、龙眼漫山遍野一望无际;说她神奇,是因为她小溪流水,长流不息,遇雨不涝,逢旱不歉,还有神秘的岩洞,更为重要的是,她孕育了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雷垌,又称“俚洞”,意为俚人聚居的地方。距冼夫人仙逝已一千四百多年的今天,冼夫人在这里留下了什么遗迹?去年的一天,我与高州市冼夫人研究会的同志,还有茂名电视台的记者,乘车到雷垌,在这块方圆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寻觅冼夫人的足迹。

从南边刚进入雷垌,路边便萦绕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两岸满是苍翠欲滴的竹子。看到这些秀丽的田园风光,大家的兴致便来了,有人说,冼夫人少年时智辩鸭群,是不是就在这条河中?而竹子,在俚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用竹子搭房子,编箩筐,造床,而且在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削尖,成为长武器,制成弓箭,扎成火把以供黑夜行军所用。

车子刚停下,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大房子和一棵大榕树。榕树刚好长在大路旁小河边,枝繁叶茂,盘根错节,不知已多少年岁。许多扎在地下的气根,早已长成粗大的树干,有些延伸到路的另一边,形成一道天然的拱门,饶有一风趣。榕树旁的这座古老的大房子,就是雷垌的良艺冼公祠,属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它重建于明朝,占地约六百平方米,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硬山式屋顶上配以高出瓦面的封火山墙,此装饰在高州乃至粤西地区都不多见。


 

刚来到雷垌村委会,我们便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友好气氛。雷垌的父老乡亲,早在门前迎接。这就是当年随冼夫人金戈铁马的俚人的后裔。今天他们已过上了小康、悠闲的生活,但好客、直率、热情奔放的特色永远都不会改变。老人们争着谈天说地,妇女们忙里忙外,端茶倒水,准备饭菜。茶是粗茶,菜是农家自己种的菜,鸡自己养的鸡,制作虽然简单,却令我们大饱口福,回味无穷!

用过早饭后,我们便去参观附近的雷垌冼氏仲方祠。该祠也属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朝,明代重修,占地面积和良艺冼公祠相似,为五路四进建筑。朱红大门,前有粗大的柱子,足见这个家族在当时的显赫地位。门联为“雷山作祖钟灵脉,洞水朝宗汇远源”。正殿前檐的中央挂着一块朱漆牌匾,上面镶嵌着“嘉孝荣冠”四个金漆大字。殿内先贤按男性辈份为中心作先后排列,由于冼夫人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也在祠内以特殊的方式位置加以标示,成为一般的坛祠所没有的展示形式,形成独具一格的家族坛祠风格。侧殿陈列有许多冼夫人当年用过的物品,如练武用的石手镯、固定刀枪架用的石础等。村民们说,祠堂的附近还留有冼夫人少年时挑水的水井、种瓜的菜地和下棋的棋盘石。看着这些物品,听着这些村民们的介绍,我的脑海里便重现出一个聪明伶利、勤学苦练、英姿飒爽的少年女英雄的形象。同行的专家说,这座历史悠久而独具特色的坛祠,对研究冼夫人和高州古俚人的历史,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

在建中的冼太故里纪念馆就矗立于祠堂一百米远的地方。青砖绿瓦,花岗岩门框,红漆大门,古典而庄严。门联为“学五经习六艺武韬武略推戴百越首领,奉三代尽一心保境安民仰承巾帼英雄”,高度概括了冼夫人为国为民的一生,也突出了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勤习武艺的事迹。冼夫人不但是一个爱国主义的典范,也是一个有作为青少年表率的品学兼优的楷模。此馆内设有冼夫人少年时代的事迹展览,用冼夫人的光辉事迹教育后人,使冼夫人的精神发扬光大,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村中的冼太庙。大殿正中央,是我们的偶像———“谯夫人”、“南天圣母”冼夫人。我感到这尊冼夫人塑像,比其它庙的更加和蔼可亲。雷垌是冼夫人的故乡,雷垌人民和冼夫人有血浓于水的深情,在雷垌人民的心目中,冼夫人不但是一位可歌可敬的英雄,更是一位慈祥的先姑祖母。她穿戴的衣冠有浓厚的俚人民族特色,脖子上戴着一个银项圈,右手腕上戴着一个银手镯,领襟、袖口、衣摆均绣有花边。

瞻仰了冼太庙,我们去参观马鞍坳的古俚人图文石刻。从雷垌村到马鞍坳,是一条崎岖的山间小道,这是古代从雷垌到良德的交通要道。古道很窄,只能容两人并肩而行,而最窄的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过。路旁的山溪流水淙淙,别有一番诗意。马鞍坳便处于古道最险要的地方,因当年冼夫人常在此跑马而得名。村民们说,两边原来长满了参天大树,故此关口气势逼人。现在古树已毁,但我们仍深深感觉到它那种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魄。被专家学者和《南方日报》等媒体称为“惊人发现”的古俚人文字石刻就位于山坳道边山崖的石壁上。人们兴致勃勃、长时间地驻足观看。电视台的记者,此时也忙得不可开交。大石大部分已被风化,现存部分高约2,宽约4,现存文字18组。经中国古文字专家叶柏来先生考证,这些文字分属于不同的时代,年代跨度从秦汉至南朝,字体相似于汉字中的金文、篆体、楷体。大概是因为人们路经此地,在此休息,闲来无事,随手在石壁上刻字书画,一代又一代积累下来,就成了石碑。这真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啊!对于研究古高凉的历史,尤其是古俚人的历史,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其中被古文字学家解读的有“六卜雷王作反”、“夫人天下”、“官正王上”等文字。“六卜雷王作反”几个字,揭示着在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斗争,冼夫人的先人常处于戎马状态;而“夫人天下”、“官正王上”等文字可能是路人对冼夫人的评价。正如南方日报的记者黄雨吟所说,这些文字的发现,无疑是使神秘的古高凉文明露出了冰山一角。图形石刻距文字石刻约60处,椭圆形,直径约2,上面刻有四方形、点状、格状、北斗星状等图形符号十多种。这些象形符号究竟有何含意还有待专家去解读。叶柏来教授认为这是古代的灵棋棋盘图形。灵棋即是围棋的雏形。我想,俚人是不是古围棋的发明者呢?村民们说,附近的山岭原来还有石刻多处,但有的已被风化,有的被水库淹没。而马鞍坳的刻字石亦风蚀严重,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如此珍贵的文物有湮灭的危险。于是,大家都七嘴八舌地提出保护的方法,比如建一个亭子,美其名曰“观字亭”。

参观完刻字石,我们便赶去看神秘的岩洞。岩洞在雷垌村西南约四里的大天井山上,其得名是因为山上有三个神秘的地下岩洞,村民们常称之为“井”。相传当年瘟疫流行,村民死亡无数。冼夫人很着急,遍查典籍、访名师,寻求解救之法,后来得知岩层深处之水能防瘟解暑,便命人在此山的岩层凿了一个几十米深的井,取水供人们饮食沐浴,果然是“水”到病除,很快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前来取水。冼夫人见井水不够用,又命人在300远的地方打第二口井,后来又在100远的地方打第三口井。此山很高,树木茂密,多石怪,时不时有泉水流出。山路难行,人迹稀少,在前面带路的村民时不时用刀砍去乱树杂草,才能前进。走了两三里这样的路,我们终于找到了第一个洞口。洞口位于一块杂树丛生的巨石旁。由于岩石崩塌,洞口变窄,进了几米之后就不能再前进,只感到凉风阵阵,洞之深浅及洞内有何物,还无法探明。村民们说,一年前,为了探明此洞的秘密,曾挑选一个勇敢而瘦小的小伙子,用绳子绑着身子,让外面的人牵着,手上打着手电筒进去。但进了十几米之后,里面怪石多,外面的人出于安全考虑便不再让他前进。据小伙子说,隐约听到里面有流水的声音,用电筒照射,似乎看到一个地方有金属的反光。人们感叹,真是神秘的岩洞!何时才能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呀!因天色已晚,加上山路难行,我们无法再去看另外两个岩洞,只能依依不舍地返回。

村民们说:“雷垌还有大量尚未进行考古挖掘的军事遗址,如打鼓坪、大营地等山顶上至今还可看到营盘的地基,义堂岭上有一条宽约两米的环山跑马道。”当地有关部门正准备加强对雷垌冼夫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雷垌建成集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思想教育为一体的圣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树立典范。

笔者喜赋《赞雷垌冼太》诗云:

雷垌地灵育冼英,旧城淑女统兵营。

三军骁勇娇娆将,百越安宁倚俚兵。

训子劝夫诛国赋,除贪灭保和平。

河山一统南疆福,青史流芳百世铭。 

10
  • 上一篇:冼太故里纪念馆
  • 下一篇:冼夫人故居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