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史海集贝>>读史有感

共有 2749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试论冼夫人的“廉政为民观”

发表日期:2014年4月22日   出处:高州师范学报 作者:黄燕茂 【编辑录入:xianzhou

【内容摘要冼夫人的“廉政为民观”内涵非常丰富,核心是以民为本。它是廉政为民精神的体现。我们继承和弘扬冼夫人的“廉政为民观”,于党于国于民都十分有利,势在必行。

【关键词】冼夫人;“廉政为民观”; 继承弘扬

 

 

六世纪百越族杰出的政治领袖冼夫人,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一年(512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岭南高凉郡良德县(即今广东高州)的一个南越酋长家庭。冼夫人自幼聪颖过人,攻书习武,才智超众,跨据山洞,统领部落十余万户,雄踞高凉一方,威及海南、广西乃至越南、高棉、缅甸等周边国家。她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爱护百姓,被南越各部族推为首领,尊为“圣母”。

千百年来,冼夫人为历代帝王所褒扬,也得到当代领导人的肯定。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在一次民族工作会议上把冼夫人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庙时,称颂冼夫人是我辈及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高州在建设“文化大市”中,打响这张历史名人文化品牌,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冼夫人“廉政为民观”的内涵及其表现

 

冼夫人精神孕育于岭南文化沃土之中。一千四百多年来,经历世代承传、弘扬、升华,积淀成深厚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文明升华,造就了冼夫人精神,也孕育了冼夫人文化。冼夫人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朵瑰丽之花。冼夫人爱国爱民精神始终是冼夫人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对维护社会安定、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完善,起了重要的作用。她爱国家,也爱人民。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以民为本,是冼夫人一生为之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事实上,爱国和爱民是统一的,人民利益代表了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体现在人民利益之中。冼夫人是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名垂青史。而她的视民如父母,爱民如体肤的为民观,更使百姓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

1.1 冼夫人“廉政为民观”的内涵

冼夫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影响,认识到民众在维护社会安定、推动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伟大力量,从而传承和弘扬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做到顺应民心,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生活、解救民众困苦,尊重民众意愿。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政权,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这就是冼夫人“廉政为民观”的主要内涵。

1.2 冼夫人“廉政为民观”的主要表现

1.2.1 平叛戡乱,保境安民

一个国家,最大的利益是安定,最大的祸害是动乱。冼夫人生逢乱世。在南朝梁至隋初这个历史时期里,群雄并起,军阀混战,黎民百姓灾难深重,渴望统一,使能安居乐业的年代。她认识到,只有国家的统一,才有地方的安定,只有地方的安定,才有家庭的幸福。因此,每当国家出现叛乱,地方秩序失控,百姓危难之时,她总是旗帜鲜明地支持统一,甚至不惜以兵戎相见,惩奸除恶,平乱安民。史料表明,冼夫人扶助梁朝,协助陈霸先擒诛李迁仕,平息侯景之乱。陈朝建立后,冼夫人又配合陈军,粉碎了欧阳纥的割据势力。冯宝卒,隋灭陈,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冼夫人为“圣母”,保境安民。当验知陈朝确已灭亡,又顺应历史潮流,将其所辖岭南六州归顺隋朝,避免了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乱。隋开皇十年,番禺俚帅王仲宣反叛,冼夫人“情在奉国”,一面遣其孙冯盎挥师击讨,一面亲自乘马披甲,护卫诏使抚慰各州。既平定了岭南豪强的叛乱,又使岭南二十余州的各族首领,都归附了隋朝。至此,岭南地区复归安定,隋朝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

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始终忠心耿耿地打击分裂割据势力,维护祖国统一,保护了岭南百年的和平与稳定,使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2.2 以民为本,抚慰亡叛

当官为政者的要务是爱民、济民,因为民心顺,才能国家安。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仁寿年间,番禺总管赵讷贪虐,百姓纷纷亡叛。冼夫人上封事,揭发赵讷的罪状。隋文帝派人查处了贪官赵讷后,冼夫人又亲自抚慰受害的俚僚各族,以八十高龄之躯,不辞劳苦,亲自拿着诏书,自称使者,巡视十多个州郡,招抚亡叛,此举大大赢得了民心,造就出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从而稳定了整个社会秩序。

冼夫人还“请命于朝,置崖州”,并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扶持当地土著发展生产,从而使海南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逐渐与中原、岭南等地看齐,促使海南百姓生产生活都得到较大的改善。

1.2.3 汉俚融和,使民归顺

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影响与融合,构成了一部绚丽多彩的中国历史。

从历史发展脉络考察,历代封建王朝都注意笼络和利用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进行统治。因为少数民族中的上层人物,具有传统的政治势力和巨大经济力量,熟悉本民族的历史特点和社会情况,在本族、本地区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他们的向背,往往影响到边疆的安定与否。基于此,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重视对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实行羁縻政策。汉官冯宝因“他乡羁旅,号令不行”,不得不与冼夫人联婚。作为百越族上层人物的冼夫人,深知自己在俚人中的优越地位,也明白罗州刺史冯融为其儿子冯宝下聘联婚的用意的。对于独尊一方的百越族地位的冼夫人来说,无论从经济、军事、社会实力等条件,与“他乡羁旅,号令不行”的高凉太守冯宝相比,无疑是占有极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民族障碍,一个是土生土长的百越领袖,一个是外地而来的汉族官吏。这里既有传统文化的差异,又有风俗习惯的不同。但冼冯联婚,正是冼夫人能直接参与朝政,施展才能,治理地方的好机会。因此,冼夫人毅然冲破传统障碍,接受冯宝婚聘。冯宝为了获得俚人的信任,争取冼氏势力的支持,便效仿古代“赘婚制”的习俗,入赘冼氏故乡高州良德(今高州市)。冼冯联婚,开创了汉俚民族大融合的先河。并具有明确的政治意识,他们都以各自的行动,促进汉俚民族团结,泯灭汉俚民族界限。冼夫人与冯宝联婚后,积极参与政事,协助冯宝推行政令,大力改革俚人陋习,促进各族人民和睦共处。“自是溪洞之间,乐樵苏而不罹锋镝者数十年”。

冼夫人深得民心的行动,赢得了岭南各部落民众的信任和爱戴,远在海南地区的各部落也闻讯大喜,“儋耳归附者千余洞”。

1.2.4 开启民智,使从民礼

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背靠五岭,下临南海。史载高凉郡在“汉晋之时,尚仍蛮”,被视为“南蛮”之地,是当时俚、越、巴、濮、僚等少数民族生活和栖息的地带。南北朝时期,岭南正处在两种社会、两种文化(封建社会与氏族社会,先进的华夏文化与滞后的百越文化)同时并存的局面。

冼夫人与冯宝联婚后,直接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首先积极“建城邑,开设学校”,同时推行汉族文化,建立郡县乡学制度,“使从民礼”。“礼”,指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汉书·公孙弘传》:“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冼夫人仿效汉族礼俗,调整政府与部落的关系,“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仿效汉族的伦理道德观念,改革原先越人部落中“中贷,掠人为奴婢”等陋习。推行“学而优则仕”制度。从此,社会秩序得到根本整治,社会风气也大为改变,实现了“以礼仪威信镇于俗,汲引文华、士相与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圩,弦诵日闻。”由于汉族封建文化在高凉地区乃至岭南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造就了一批俚人地区的知识分子。“渐染华风,……才贤辈出,科甲蝉联,彬彬然埒于中土”。

1.2.5 发展生产,使民富裕

古语云:“富而思足,民富则国强;富而思定,民富而国安”。要想使国家得以长久太平,就必须以富养民,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正缘于此,冼夫人大施富民政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开垦荒地,扩大土地耕作面积,在粤西及海南开垦鉴江、漠阳江、九州江和南渡江、万泉河平原,作为粮食生产基地。同时采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在南北朝,北中国农业生产由于长期战乱受到破坏,岭南的开发却由于中原人口的大量南移进入新的阶段。铁农具的普及和牛耕的推广引起生产的飞跃;施肥改土受到了重视;传统的品种选育技术臻于成熟;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稻作由单季种植发展到双季种植;低产田改良技术有新创造。因此,高凉都成为“桑麻遍野”的地区。据《隋书》记载,岭南地区的越人已“尽力农事”。《汉书·地理志》说:“从此,男子耕农种禾稻芝麻,女子蚕桑织绩,民有五畜”。农业生产空前繁荣。处在冼夫人故里的高凉地区,该地民众还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地理条件,发展香蕉、荔枝、龙眼等果类种植,古时有“蕉荔之圩”的美誉。这些前所未有的景象的出现,以事实验证了冼夫人富民政策的极大成功。

1.2.6 承教继志,忠国爱民

冼夫人曾对子孙说:“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 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俱在,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冼夫人这里讲的“忠”,是对国家即民族根本利益的“忠”。其价值指向并不是维持一家一姓永久的统治,而是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百姓的安康奉献自己的力量。冼夫人的思想和行动,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后代。后来在隋亡唐立之际,她的孙子冯盎拥有番州、广州、朱崖等地。于是,便有人怂恿他称王,说道:“隋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数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谓未正,请上南越王号!”冯盎听了,则义正词严地说:“吾居越五世矣,牧伯唯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为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本州衣锦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后来,当唐王朝派出一个使者李靖到岭南施行安抚时,冯盎立即以其地二十州归附唐朝,对唐朝统一岭南作出了贡献。

 

2.冼夫人“廉政为民观”是廉政为民精神的体现

 

冼夫人精神及其“廉政为民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承前启后、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即是说,它们既是前代人和后代人在文化联系上的中介,又要靠后代人的自觉选择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冼夫人的“廉政为民观”是在儒家传统文化“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扬光大而升华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和冼夫人的“廉政为民观”的精华,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的理论基础的。在我党历史上,周恩来是第一个明确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党的领导人,“群众路线”就是“廉政为民观”的具体体现。1929年,他在《九月来信》中,专门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指出红军的筹款工作和没收地主豪绅的账户,都要经过“群众路线”。他本人一贯身体力行,非常重视、关心和爱护人民群众。“敬民如父母”,“爱民如赤子”,是周恩来一生的写照。周恩来曾在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援引过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说,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工作,团结一致,为人民鞠躬尽瘁。在实践中,周恩来关心人民,有口皆碑。他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忧人民所忧,喜人民所喜,同人民息息相通,血肉相连。他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典范。

《易·大畜》卦《象》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所谓 “前言往行”就是学习历史,努力更多地学习领会前代圣人的言论和行为,以此充实自己,培养美好的品德和积聚广博的知识。着眼点落实于德行的提高上面。鉴古以知今,道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冼夫人的“廉政为民观”,完全符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党和国家的根本目的。

 

3.冼夫人“廉政为民观”的当代价值及其升华

 

当前,为了建设文化大市,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冼夫人的“廉政为民观”。在当代中国,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关系问题。现代化建设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因而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西方走向近代的开始,就是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为旗帜的。在这一旗帜下,西方通过对其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作出新的认识和诠释,重建了近代资产阶级的工业文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只有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必要因素,本质地包含在社会主义之中,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特色的,才能更好地释放民族的潜能,成为人民群众进行新的历史创造活动的旗帜。任何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是前代精神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把前代人的终点作为起点,继往开来,推动精神文明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前进,这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

3.1 继承和弘扬冼夫人的“廉政为民观”,可以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

面对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渗透的严峻挑战,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主轴的冼夫人精神能够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因为有了这种“民为邦本”的冼夫人精神,就能为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就能顶住世界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有效地抵制西方腐朽价值观的渗透与影响。否则,我们就可能对一切往来的东西失去理性的态度,忘记民族的“自我”,丧失民族的主体性,丢掉自己的立足点,陷入迷茫之中,从而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3.2 继承和弘扬冼夫人的“廉政为民观”,是铸造领导干部忠诚为人民服务的需要

千百年来,冼夫人忠心为民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忧国爱民的从政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之道,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感人诗句,反映了一个个正直官吏的殷殷爱民之意,拳拳忧民之心。但现今的干部队伍中,却有一部分人,顛倒主人与公仆的关系,以“主人”自居,“官”气十足,有的好讲派头,好出风头,炫耀身份;有的待人接物,居高临下,以势压人;有的工作飘浮,不务实事,下基层检查工作往往是“沿着马路转,隔着玻璃看。”有的讲话、作报告,装腔作势,夸夸其谈;有的对待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部分人与冼夫人的“廉政为民观”相比,又是何等的渺小呢!冼夫人“廉政为民观”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需要继承和发扬。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学习冼夫人廉政为民的精神,要有强烈的公仆意识,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立足本职,用清廉政治去赢民心,用实在政绩去安民心,用热忱关爱去暖民心,用健全民主去顺民心,始终做到爱民、亲民、安民、富民,真正为民撑起一片天地,为党干出一番事业。

3.3 继承和弘扬冼夫人的“为民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爱国主义是冼夫人精神的核心。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无疑应是高尚的人。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其《教育学》一书说:“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们有了对祖国的挚爱,就会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存亡融为一体,与人民的利益休戚与共,就会超越一己私利,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就会在民族和人民最需要的关头挺身而出,奉献自己的一切。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形式和内容也是与时俱进的。在今天,爱国主义主题就是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最大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只要留心,便不难发现,我们身边那些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同时也是奉公守法、敬业爱岗、热爱人民的人。

3.4 继承和弘扬冼夫人的“廉政为民观”,可以遏止封建糟粕文化的沉渣泛起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中国随着物质财富成倍增长,也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贪污腐败、奢侈铺张、卖官鬻爵、权钱交易、赌博嫖娼、求神拜佛等糟粕文化乘机沉渣泛起提供了条件。这不仅腐蚀着人们的精神,而且还腐蚀着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糟粕文化是当代中国走向知识经济的最大障碍。我们要通过大力弘扬冼夫人的“廉政为民观”,用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去占领文化阵地,净化人们的心灵,以彻底清除封建糟粕文化复活的土壤。

3.5 我们应把继承和弘扬冼夫人“廉政为民观”的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冼夫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而冼夫人“廉政为民观”又是冼夫人精神的核心。我们一定要把冼夫人“廉政为民观”的精神教育同具有广泛性、系统性的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必须把继承和弘扬冼夫人“廉政为民观”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冼夫人精神教育要分层次进行。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冼夫人精神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中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民族精神的熏陶。让学生了解冼夫人的历史功绩,学习冼夫人爱国爱民精神,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树立真正的爱国爱民好思想。

  参考文献:

1]唐凯麟、张怀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丛书·成人与成圣,[M2003.

2]秦榆.中国文化性格[M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2.

[3] 万本根、陈德述中华孝道文化[M]巴蜀书社,2001

[4] 张向天鲁迅旧诗笺注[M]广东人民出版社,1959

[5] 何佳立世绝学 [M]台海出版社,2004

0
  • 上一篇:俚汉关系与两族的相互融合及冯冼联姻的历史作用
  • 下一篇:冼夫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军事家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