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冼庙文化>>纪念习俗

共有 11507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高州冼太庙铜鼓音乐文化初探

发表日期:2009年4月16日   作者:周泽明 【编辑录入:xianzhou

[内容提要]高州冼太庙已近一千年历史,是纪念冼太夫人而建。每年设春、秋(冼夫人诞辰节)两祭,其庙中音乐很具南北朝岭南少数民族(百越族)特色,是高州市一带民间相当流传盛行的庙堂音乐。其中代表百越俚人部落最高权力和财富的“铜鼓”,作为“冼庙音乐”主奏乐器,其显著的特点能使歌、乐、舞融为一体,娱乐于民。再且,将铜鼓这古代神器.礼器去发展祭祀仪式乐。从中可探索出铜鼓音乐文化的历史演化和延续。

[关 键 词]铜鼓音乐、历史、艺术探索

 

被周恩来总理称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太夫人,南北朝时期出生在岭南高凉(今广东省高州市)。她不但是一位杰出的俚族女首领,而且是一位功勋卓绝的女军事家。她戎马一生,为维护岭南安定,保境安民,忠心报国,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关她的事迹上至《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等权威性国家级的史书,下至地方史志的《高州府志》、《高州县志》均有详实记载。冼夫人在历史上的形象来说是位女英雄、女豪杰,冼夫人在文学形象上来说是一位有正史也有民间传说故事最多的人,有文人墨客咏她的诗词歌赋更不胜枚举。如宋朝大学士苏轼的《冼庙诗》。各朝代流传的小说、诗歌、戏剧、曲艺都有相当多取材于冼夫人的,如最早出现的戏剧《临春阁》,尔后的粤剧《奇袭高州》,琼剧《冼夫人》、木偶长叙事剧《冼夫人传奇》、《冼夫人演义》等。而冼夫人在民间形象,从真人被神化,被称誉为“岭南圣母”并在民间建庙供奉,因此,冼太庙从高州一直延伸至电白、化州、阳江、海南、广西、沈阳、辽宁、海外还有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国家,其地位仅次于“天后娘娘”(妈祖)。据不全统计,目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冼太庙共计近千座,其中高州市境内就有280多座,可见冼太庙分布之广,庙宇之多,香火之盛,令人惊叹。据史料记载:冼夫人自隋朝仁寿二年(602年)逝世后,一千多年来便成为民间群众所喜爱的神衹和偶像,将冼夫人奉入庙宇祭祀,一方面是百姓出于对冼夫人的崇敬,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日常求福除灾,趋吉避凶,寻求家庭幸福美满的心理奉祀和崇拜。

高州冼太庙音乐沿革与发展

高州市旧城冼太庙是高州境内最古老的冼庙,也是最原始的冼庙。此庙乃是冼夫人之孙冯盎以州府官方名义在旧城建立。该庙于清代重修庙时碑文有记载:“斯古庙也,隋唐以来,存年千百年……”。冼太庙内岭南建筑恢宏,颇具规模,内设彩绘,堆塑、雕刻、陶塑、碑刻、壁画、乐壇、戏栅(舞台)等。后因祭祀者络绎不绝,人山人海,庙里的乐坛,戏棚远远容纳不了前来的祭祀者,后来只好迁出庙前的空地,才基本满足朝拜者的意愿。后因朝代变迁,明代将该庙宇迁于高州东门外。

高州冼太庙音乐也随着冼夫人纪念习俗而应运而生。据清代光绪《茂名县志》记载:“每岁春秋仲月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诞辰(冼夫人出生日)本府率宦属致祭仪……”由此看来,冼太庙祭祀隋唐以来就已十分鼎盛,官方与民间祭祀冼夫人的过程中同是热闹非凡,而冼庙内的祭祀音乐更引人入胜。每遇冼太庙祭祀时,鼓乐震天,歌笙不断,曼舞蹁跹,其乐队尉为壮观,为岭南庙堂音乐中之独有,属广东汉乐之一。宋代大学士苏轼进入冼太庙祭祀时,融景生情,即兴吟出:“铜鼓壶芦苼,歌此迎送诗”的绝句来,这也是冼庙祭祀音乐的一个最有力的见证。

晋代裴渊《广州记》有载:“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方以为奇……。有是鼓者,极为豪强。”(《太平御览》卷785),这就充分说明了高州冼夫人南北朝年代的古代少数民族(俚人)是以铜鼓作为权力与财富象征的。


冼太庙音乐以十面大铜鼓为主,(比潮州大锣鼓还要多出两面),八面小铜鼓为副,乐队按中国传统八卦“巽、艮、乾、坤”东南西北编排,采用隋唐祭祀乐队“立部伎八部”和“坐部伎八部”的位置而排列,所谓: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此乐队由近百人组成。乐队以鼓点击奏为主,保留冼夫人时期的击铜鼓特色,还兼有唐、明两代的“十番锣鼓”风格。其鼓点有六大类型。而铜鼓是冼夫人时期岭南俚人部落生活和军事上最常使用的鼓乐形式。后来演变成了民族民间乐器过渡的礼器。据《岭表异录》载:“唐僖宗朝(857~888年),郑絪镇番禺时,林霭为高州守,有乡野小儿牧牛,闻田中蛤鸣,牧童遂捕之。蛤跃入一穴,遂掘之,深丈,即蛮酋冢也,蛤无踪。穴中得一铜鼓,其色翠绿,土蚀,数处损缺。其上隐起,多铸龟黾之状,疑蛤即鼓精也。遂状其缘由,纳于广帅,悬于武库。今尚存。”《曝书亭集》云:“广州波罗江上,南海神庙铜鼓二:大者,唐岭南节度使郑絪得高州守所献。”据考古专家实物考察这面高州“唐代僖宗朝”出土古代俚人大铜鼓,鼓面直径138厘米,鼓身高77厘米,壁厚约0.5厘米。鼓面中央有8芒太阳纹,8组三线弦纹分散形。鼓边缘装上6蛙,鼓身前后各有综向合范线一条。而铜鼓身遍布云雷纹,敲击时声翠而沉 “近听则声小,远听则声大。”因此,铜鼓作为冼太庙音乐主要乐器是上面所说的富有历史渊源的。“礼形于器,仪成于乐,”而铜鼓又萌生于祀神祭祖的仪式,并成为主体(主奏乐器),大概来说,此时的乐舞也同样是这样一种“祭祀形式”罢了。至于,冼太庙的祭祀鼓乐(舞)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仅从《茂名府志》和《茂名县志》和某些音乐史料找到一些有关“冼太庙祭祀音乐”方面的史料,有些乐谱和鼓谱都是我利用了多年时间,花费了不少精力将它翻译出来以飨读者。虽然“冼庙音乐已濒于绝迹,但为了抢救和整理好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现存于民间鼓乐的演奏形式和鼓点,经过整理和加工,使今人仍可领略到古代“冼太庙音乐”的种种风韵。据说,今天民间的“高州八音锣鼓正是从“冼太庙音乐”中演变而来的呢!

铜鼓的音乐标题特点和内容

“铜鼓”作为“冼太庙”打击乐合奏的主奏,它能与管弦乐并用,而且打击起来的“鼓点”丰富无比,再加上锣的变化和衬托,就会大大增强了乐队上的音量和色彩上的丰富强烈感,表现力的幅度亦随之增加,通过铜鼓的特有风格,在音乐标题上得到尽情发挥,这就是铜鼓音乐的显著特点。高州冼太庙音乐有“春秋”两祭之分,其形式都是大同小异。而鼓点亦基本相同。最常用的“冼太庙”鼓点有如下几种形式。

之一,(引鼓)(开场鼓点)冬冬冬冬 冬冬 冬冬 冬冬冬 冬 冬(鼓点,“冬”是右手执木槌击鼓中心之声,多用强音击,节奏比较自由)

之二,(乐队起奏)冬 冬 冬格

4/4中速(强 强 次强 次弱

节奏型:│冬冬 冬格 格│冬 冬 冬格 格│……││        

之三,(配合主祭人施祭)冬格 冬格 冬格

4/4稍慢(次强 次强 次强 强)

节奏型:冬格 冬格 冬格 冬│冬格 冬格 冬格 冬│……││        

之四,(歌舞起奏 歌笙奏)冬格

2/4稍快

冬格 冬格冬格 冬格冬冬冬 冬格│……││        

之五,(迎神冼太之章)冬 冬 格冬

2/4稍快

冬冬 格冬 格│冬冬│格冬 格│……││        

之六,(送冼太出游)锁呐领奏冬冬格冬

4/4轻快

││              冬冬 格冬 格│冬冬 格冬 格│……││        

上述的第一个鼓点,属于序鼓(又名引鼓),从雄壮而厚朴的鼓声中,用自由拍子的鼓点,引出虔诚的祷告,默默的祝颂。使祭祀场面肃穆而庄严,引出祭祀音乐是那么的纯朴、隆重。二、三两个鼓点用强拍子以四拍子形式去点缀祭祀场面情绪,好像在祈愿神灵的庇佑,实现冼太的信仰文化在不断延续。四、五两个特点,由笙箫和弦乐的相衬下,显出较强的舞蹈性和歌唱性,歌唱的唱词一般以《竹枝词》为主,偶或增加些祝颂语句,而舞蹈则保留俚人年代的遗风,如骑马、挥剑、搭箭、耕作、织布、打夯等民间舞蹈等,通过歌颂神恩而转向为乐舞。因此,我们从“冼太庙祭祀音乐”中不难看出,这些祭祀仪式上的娱人乐舞,基本是同属“仪式音乐”。而第六个鼓点,是以一种轻快的旋律送“冼太”出门巡游,(冼太庙内设坐宫像和行宫像,而神像出游时,则由八人以上抬“行宫像”,而伴随出游之乐队有1020人组成的“锣鼓亭”在行进间演奏巡游各地)。这段鼓点和音乐是喜庆的,加上跳动的节奏组合和音色变化,突现了人们追求美好、幸福、和谐、吉祥、寓意深刻,使人回味无穷。

冼太庙音乐与其它民族打击乐的共性及差异

而“冼太庙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庙堂音乐。但它与其它庙堂音乐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冼庙音乐能保留原始(原生态)俚人部落至高无上的最有特色的铜鼓,而鼓点亦是俚人所创,虽然后人作了某些改革,但原汁原味的风格尚存,而“冼太庙”的打击乐合奏和吹打乐合奏,更使人耳目一新。下面我就这两种形式,作些肤浅的见解。

冼庙音乐打击乐合奏。在“冼太庙音乐”中主要靠铜鼓来作为主奏,而单纯用铜鼓用作打击乐器组成合奏,无疑是民族器乐中的富有民族民间特色的现象。在“冼太庙音乐”的大套乐曲中,都是纯用铜鼓作为打击乐器演奏的,而小铜鼓则衬托着大铜鼓鼓点的旋律走向,力度强弱,节奏快慢,去相互交融。例如,祭祀开场锣鼓为骑马,弯弓搭箭,舞剑等武打场面伴奏,都是用纯粹打击乐器——铜鼓的演奏。而“冼庙音乐民族器乐中的打击乐合奏,也就用十面大铜鼓,八面小铜鼓与地方锣鼓合奏所用的乐器种类相结合,虽然这些乐器的种类和形制与件数不尽相同,但这个基本规律相同,都是以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和钹四种作为基本乐器,然而所不同的是,这些乐器的形制和音响色彩不尽相同。但“冼太庙”祭祀的“锣鼓谱”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比其它地方的锣鼓谱有所差别,京剧锣鼓是锣钗齐击,潮州锣鼓大多用的是小桶鼓,由于地方差别,民间生活习俗的差异,以及这些乐器的选用不同,因而就显出各自不同表演特色。“冼太庙音乐”通常有:

一、高音、中音、低音铜鼓合奏。演奏时低音铜鼓多击于重拍子上,有时用击鼓的拖鼓槌、转鼓槌于鼓身等技巧,来发出某些特殊声音的共鸣。

二、铜鼓与木鼓合奏。以铜鼓为主奏,鼓点快速而稳重,音乐持续的“格格 格格 冬冬 格”强有力的节奏衬托下,在弱拍上起强拍承上,用切分音来转,增强律动性,而合者则是刚柔结合,铜鼓声较刚强,而木鼓声较柔和,且有弹性,以及鼓点穿插于铜鼓其间,别有风味,这类鼓乐合奏轻快,欢庆,千变万化,一般用以迎神和送神使用。

三、鼓吹乐合奏。这形式通常用铜鼓、木鼓、芦笙、琵琶、竹笛、胡琴等乐器组成。用铜鼓领奏,小铜鼓伴奏、大皮鼓、小皮鼓、大小锣和唢呐、喉管(长号)协奏的形式来组合。其中有“迎神昭平之章”,“献神恢平之章”,“终献神靖平之章”;而舞曲有“初献宣平之舞”,“奉献康乐之舞”,“终献叙平之舞”等。

笔者认为,作为“冼太庙音乐”的主体——铜鼓,应追溯到其母体——岭南少数民族(俚人)的古老仪式乐器上,其与缺乏文化内涵的其它庙堂音乐相比较,含金量要重得多,起码铜鼓就是古代历史文化的一种沉淀,虽然,它在程式上不追求太多模式,在形式上也不拘泥于严格的程式,使其更富生活情趣,真情流露。使这古老的民族民间鼓乐健康地走上自己发展的道路上。

通过上述的初步探索和研究,笔者总结了“高州冼太庙铜鼓音乐”的几种民族音乐特色:其一,“冼太庙音乐”的铜鼓具有久远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从这些原生态的传统音乐和舞蹈看来,它们不像现代那么发达,但它正沿着自己的发展路子,将有一日,它能像一枝璀璨的奇葩,脱颖而出,自成系统,自成风格,真正成为别具一格的“冼太庙音乐”。其二,将高州上千年来出土的铜鼓,演化为音乐艺术,这个历史发展的轨迹(包括铜鼓的生成,铜鼓音乐演奏和进化,铜鼓音乐与今天民族音乐的接轨和比较)都是我们历史专家、学者和民间音乐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大课题。

5
  • 上一篇:高州市现存主要冼太庙简介
  • 下一篇:粤西年例的文化内涵及其与冼夫人崇拜的相关性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