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学术争鸣>>故里存疑

共有 4648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从山兜冼墓引出的思考

发表日期:2007年6月10日   作者:陈燕芳 【编辑录入:xianzhou

      前些年有人撰文说:“冼夫人墓确认在电白”、“理由是冼夫人是百越俚族人,俚人有个习俗,女儿出嫁后,死了要归葬娘家”。而山兜娘娘庙后有“冼墓”,这墓是冼夫人墓,所以电白丁村是冼夫人的故里。这论点根本不可以成立,仅能作为一般推测,故此令人生疑,并引出一些问题,认真值得思考。

一、汉越的大融合,冼夫人早已超脱俚人的陋习

冼夫人与冯宝的联姻,是汉越民族大融合,也是政治上、文化上的大融合。冼夫人是汉越大融合的先导,是造就文明礼仪的典范。在革除俚人陋习的同时,引导俚人“从之以礼”。

冼夫人与冯宝联姻后,有机会参与政事,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从而为俚人树立学习汉族礼仪的良好风气。她推行汉族文化,仿效汉人礼节,普及到俚人地区。并且“约诫本宗,使从民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属,亦无舍纵”。可见冼夫人推行汉文化的勇气和决心,主动明确接受汉文化,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观念。

冼夫人与冯宝联姻后,她已由一个俚族姑娘,成为汉人的媳妇,汉人的妻子,汉人的母亲和祖母。汉越血统上的大融合,首先是冼夫人和冯宝组成家庭的大融合。冼夫人接受汉人礼节,早已超脱了俚人的陋习。陋习特别是在当时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中,妇女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冼夫人虽出自俚族,但与冯宝联姻后,她是汉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必须遵从汉人礼节,不可能要依俚人的习俗,死后要归葬娘家。特别是冼夫人一生丰功伟绩,朝廷一品诰封,死后必须按朝廷礼节规定殡葬。加上冼夫人后代冯氏家族,门槛高贵,有权有势,势力范围纵横岭南,更没有谁有更大的权力,能将冼夫人遗体抬回娘家安葬。亦有违冼夫人生前改革俚人陋习的意愿。

二、冼夫人位高权重,不可能依照一般俚女埋葬的习俗

冼夫人一生经历梁、陈、隋三个历史朝代,她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坚持民族团结,促进汉俚融和,宣扬封建文化,促进俚人社会文明,稳定社会秩序,使南越人民安居乐业。其光辉业绩,先后受到梁、陈、隋三朝四次封赠。作为女性,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番禺俚帅王仲宣反,与泷水豪门陈佛智一起反隋,围洸于广州。冼夫人遣孙暄救洸,暄迟留不进,被冼夫人逮下州狱,更选孙盎进兵,与隋将陆愿会师共讨王仲宣、陈佛智。事平,冼夫人又护卫诏使裴矩巡抚各州,岭表遂平。冼夫人的大智、大勇、大义,深受朝廷赏识,论功行赏、册封冼夫人为谯夫人,开谯夫人幕府,置长史、发印章、指挥六州军马,有机急便宜行事,这是朝廷赐给冼夫人的特权,行使地方一级的最高权力。这时冼夫人的官阶亦达到了顶峰,是受朝廷直接管理的一品官员,其行为受到了朝廷的规范。而逝世以后,也要报告朝廷,按当朝的礼节,论官阶、论贡献,赐以相应的礼葬,这是必然的。冼夫人一生光辉形象,地方权力最大的人物。生前是巾帼英雄,死后还被追封为“诚敬夫人”,怎么能被贬为一般俚女归葬娘家习俗,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也是使人不敢相信的。

三、山兜“冼墓”所在地,未必是冼夫人故里

《海南古代简史》中载,黎族埋葬风俗是“出嫁了的姑娘死了之后,必将屍体抬回娘家安葬”。据说这是俚人后裔埋葬习俗的遗风。但是海南和粤西是两个不同地区,海南有这样的习俗,不等于粤西亦有这样的习俗。查粤西以至岭南都没有这样的习俗,史书也没有这样的记载,民间也没有传说。电白周边的高州、化州、阳江、阳春也没有这样的习俗。因此,在粤西基本可以否定。

据长坡旧城冼冯两姓人氏说,冼夫人在旧城逝世,出殡时打开三大城门,三副一模一样的红漆棺材分别从三大城门抬出,并同一个时辰埋葬于三个不同地点,因为当时冼夫人地位显赫,朝廷赐物繁多,社会厚葬之风又盛行,为预防不测。乾隆版的《高州府志》兼容并蓄曰:“冼夫人墓地在县境,或云在高凉岭,或云是电白山兜娘娘庙后。迄无定所、今併存之,以俟有识之君子云”。这样的记载是客观的。不能凭某个人立过碑、题过诗就认作“冼墓”,也不能凭府县志记载就作为根据。因为有些县志前后记载不同,各地县志又不统一,亮出了许多疑点。因此,三个存疑待考点,应由国家考古研究,同时开挖墓穴,有比较地加以科学考古鉴定,才有可能找到准确的冼夫人墓地。通过开挖考证,可能有一次是真的,也有可能全是假的,就有待进一步找寻考究了。就算开挖有一次是真的,也不能说冼墓所在地就是冼夫人故里。比如说,高凉岭“冼墓”是真的,也不能说高凉岭是冼夫人出生地。如果山兜娘娘庙后的“冼墓”是真的,也不能说山兜丁村就是冼夫人故里。因为古来葬墓无地域界限,极有可能是冼夫人的后人,在这里择地,将冼夫人遗体从原籍移来这里安葬。

四、应从正史记载,考证冼夫人故里

《隋书》载:“谯夫人者,高凉之女也”。《北史》载:“谯夫人冼氏者,高凉人也”。这两部史书都是唐皇朝统一组织编纂的史学著作,是对冼夫人最具权威的记载。作者魏征和李延寿都是最接近冼夫人时代的权威的学者,最了解冼夫人的历史情况,因而其记载是真实的,至今未有人敢提出质疑。

愚以为研究冼夫人故里,应从正史指引的途径来考证。首先从冼夫人的出生及存年时期,考究冼夫人所处朝代的行政区域,高凉郡和电白山兜丁村的归属关系;再考究冼夫人的出生至逝世,与电白山兜丁村的地缘关系。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实状况,进行层层分解,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好的结果。

冼夫人出生于南朝梁天监十一年(512年)、逝于隋仁寿二年(602年)、享年90岁,经历梁、陈、隋三个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宋元嘉十五年(438年)、今电白县境,全属高凉郡地。但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后,从高凉析置海昌郡,辖地为今电白县树仔镇和电城镇,郡治在宁化县(今电白县树仔镇莘陂村),山兜丁村属海昌郡管治。到南朝梁代,高州下设10个小郡,其中今电白县境,从高凉析置出有电白郡,辖地为今高州市东北部及电白县西北部,郡治在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连江郡、辖地为今电白马踏镇、郡治在今马踏镇禄缶村。南巴郡、辖地为今电白县麻岗镇,郡治在麻岗镇麻岗村。加上宋代析置的海昌郡,今电白县先后从高凉析置4小郡,皆与高凉郡是平行关系,同属高州管治。直到隋大业三年(607年),隋废州复郡时,高州复为高凉郡,今电白山兜丁村,随同电白县、连江县重归属高凉郡管治。时电白山兜丁村不是高凉郡属,时间长达168年之久。

再考究冼夫人出生(512年)及存年时期,冼夫人与电白山兜丁村的地缘关系。今电白山兜丁村,在冼夫人出生(512年)前的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已归从高凉析出的海昌郡管治,即距离冼夫人出生前79年,就脱离高凉郡行政区域。待至隋大业三年(607年),电白山兜丁村随同电白县、连江县重新归属高凉郡时,冼夫人已逝世(602年)5年了。可见今电白山兜丁村,在冼夫人出生以至逝世的90年里,都不属高凉郡行政区域,也就是说,若说冼夫人故里在今电白,那就缺乏“谯夫人冼氏者,高凉冼氏之女也”的重要根据。

《隋书》、《北史》记载冼夫人为高凉人,则是指冼夫人出生时的高凉郡,而不是泛指其他朝代的高凉郡。(因为历史上高凉郡行政区域变动很大,不同朝代,其大小范围不同,分不清楚,容易混淆概念,受误导)。当时高凉郡治在良德,故冼夫人出生时代的高凉,是以良德为中心的行政区域。冼夫人出生时未设置良德县,故史书只能记载为高凉人。冼夫人与冯宝联婚后,冯宝亦落籍于冼夫人故里高凉郡良德,(南朝陈代初设务德县,后改良德县),故冼夫人与冯宝的后代子孙,皆从祖父母籍,史书皆记载为良德人。如冼夫人的孙冯盎,《旧唐书,冯盎传》载:“冯盎,高州良德人也,累代为本部大首领”。《新唐书·冯盎传》云:“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弘裔孙”。《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载:“冯盎(?—646)字明达,出生于唐代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境),冯宝和冼夫人的孙子,冯仆的儿子”。其后冯盎的曾孙高力士(冯元一),虽然又过了几代,也记载为高州良德人。《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载:“高力士唐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故冼夫人故里,从《隋书》、《北史》记载冼夫人为高凉人起,到其后代载入史册的重要人物,皆记载为高州良德人。相信聪明的作者,是不会搞错的。当时高凉良德俚洞村,世居着俚族冼氏人,至今仍然能看到其“世居南越”的许多历史痕迹。据有关史料记载,经过专家考证,冼夫人“出生高凉郡俚垌村,即是现在的高州市长坡镇雷垌村”(见《冼夫人传奇》序),是可信的。

五、从“世居南越”,历史地看冼夫故里

冼夫人“世居南越”,“世为南越首领”,源远流长。如此名门望族,亦会留下大量历史痕迹,是研究冼夫人的宝贵文物资料。

长坡镇雷垌村,有建于唐代的冼氏公祠,明代重修,标示着冼姓人是世居最早的族群。村内有冼氏族谱,追塑到冼夫人父母辈及以后传宗接代的记载,补充着史书记载的不足。村内有冼太庙,是冼夫人逝世后村民所建,以永久纪念族中出现的传奇人物。冼庙是隋朝所建,历代重修,至今仍然保存着原来风貌。村内有冼夫人故居遗址数亩,一千多年来至今无人敢占用,长期休闲在那里,令人思古之幽远。村内有许多关于冼夫人的故事和传说,代代相传,男女老少,家喻户晓。

以良德为中心的周围地带,解放后出土铜鼓19面,是南北朝时期前后的产物。出土铜鼓的集中,是任何地区所没有。俚人喜铸铜鼓,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更是标志着“世居南越”,“世为南越首领”的时代特征。

清同治年间,皇帝御赐的“慈佑”封号匾额,奉置在旧城冼太庙,而不是奉置于高州由官府兴建州一级的冼庙,这是因为旧城冼太庙座落在冼夫人故里的范围,又是冼夫人后人所建,所以任何冼庙都没有资格可以代替,这是尊重历史的原因。

冼夫人怀集百越,维护国家统一,保境安民,一生戌马倥偬。冼夫人家乡良德周围地带,尚存许多军事遗址。有驻军的“军屯”。“军圩”、“军堡”、“军营”;有练兵的“跑马道”、“练兵场”;有传递信息的烽火台;有安营扎寨用的“十二火灶”、“廿四火灶”;有防御性的“炮台”、“堡垒”、“长城”;有贮备军粮遗留下的“陈仓米”;有研究军机、行兵点将发号施令的“帅堂”。这些遗址,仍然历历在目,有如见到当年冼夫人的英姿。

冼氏“世居南越”,在其特殊的环境地域内,留下了众多的冼氏后裔;同样冼夫人冯宝联婚后,冯宝落籍了冼夫人家乡,其冯氏后裔亦集结于冼氏的同一地带。在良德一带,集中居住着冼冯两姓居民,这不是偶然的组合,实质是历史的见证。1984年人口统计,长坡镇有冼氏村庄16条,冼氏居民3000多人;冯氏村庄8条,冯氏居民2000多人。东岸镇有冼氏村庄8条,冼氏居民300多人;冯氏村庄15条,冯氏居民2000多人。两镇合计:冼冯村庄42条,共有冯冼两姓居民8000多人。查其两姓族谱,他们都是冼夫人父母家和丈夫家的后裔。“考世系,知终始”,这是研究冼夫人故里的根据。

再看电白山兜丁村,没有一座宗祠能说明这里是冼氏所在世居地。也没有一本族谱,说明冼氏在这里的“来龙去脉”。也没有一座冼庙纪念冼夫人丰功伟绩。作为“世居南越”、“世为南越首领”的名门望族`,无宗祠、无族谱、无冼庙是不可能的。尽管年代久远,也不能抹去其历史痕迹。现在的山兜丁村,既无姓冼人居住,附近周围亦无冼氏村落。冼夫人与冯宝联婚后,一千多年来,应有众多的冯氏子孙。但在这里找不到冯宝后人,亦无冯氏人的村落。有学者调查过山兜丁村老百姓,皆说山兜丁村自古都没有姓冼人家,现在亦无姓冼人在这里居住。历史上从古至今都无姓冼人居住的丁村,怎会是冼夫人故里呢?冼夫人存年90高龄,但在丁村亦无发现其活动历史痕迹。在山兜娘娘庙后的存疑“冼墓”区内,虽然出土一些文物据说是唐宋以后的产物,与冼夫人时代未能吻合。故此,要说山兜丁村是冼夫人故里,证据不足,难以令人置信。

  在冼夫人研究圈内,有人说在武则天圣历年间,冼夫人第五代孙冯君衡,因“矫诬罪成”、“籍没其家”,冼冯氏家族也受到株连,为避祸纷纷逃到海南等地去了。还有人绘声绘色地说,君衡的事件过程中,朝廷机构建在电白的霞洞,丁村进行杀人比赛,诛粤西地区冯冼氏九族,冯冼族的人就远走他乡了。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遍查史书也没有这样的记载,朝廷也无灭绝的决策。仅是君衡“裂冠毁冕”,其家“籍没”而已。连冯君衡的妻子麦氏和三子一女都不杀,又何谈诛灭九族、远走他乡呢?唐开元初,高力士(君衡之子冯元一,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而改姓)助唐玄宗杀太平公主,安定朝政,立功受赏,封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受三品将军,权力极大,时权臣李林甫、杨国忠等皆要与其厚结。唐皇朝封其兄冯元琎任左卫中候。封其次兄冯元珪任右领军中郞将。并封其母麦氏为越国夫人,追赠君衡为广州大都督。其实这时唐皇朝已为君衡彻底“平反”,即使远走他乡,这时亦应吐气扬眉,荣归故里了。何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呢?唐圣历到开元年间,只不过隔了三十多年,难道避祸的冼姓人氏,真的忘记了父母之乡,出生落血地头;忘记了“世居南越”的祖宗基业,忘记了“世为南越首领”的发祥地吗?草木无情人有情,如果真有避祸他乡的冼冯氏人,相信他们不会共同齐下决心,完全忘掉故里。丁村是冼夫人故里,令人生疑。

0
  • 上一篇:高凉郡始置治所在良德
  • 下一篇:争论冼夫人故里就要篡改高凉历史吗?——评郑显国先生的“高凉论”、“良德论”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