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冼庙文化>>纪念习俗

共有 5736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粤西年例的文化内涵及其与冼夫人崇拜的相关性

发表日期:2016年7月31日   出处:新余学院学报 作者:冼周 【编辑录入:xianzhou

摘要:年例以社为单位,源于古代对谷神、土神春秋致祭以求风调雨顺的传统习俗,旨在祈年的摆醮和驱邪的赶船,是年例中两项最核心的活动;年例的来源无关冼夫人信仰,但日益融入冼夫人崇拜的元素;年例与元宵节日期不同,且在风俗习惯上没有交合点,不存在同源关系。

关键词:粤西;年例;摆醮;赶船;冼夫人;元宵

 

年例是粤西地区一年一度的民间节日,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春节。近年春节会有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不回家过年,但年例却从来没有谁不回家宴请亲朋好友的。对于年例的来源,已有不少学者作了剖析,有的学者说是由传统的元宵节演变而来,有的说是因纪念冼夫人而形成的习俗。私下认为,这些说法都停留于一些表面的现象,难以对年例中的种种仪式与习俗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试以高州地区的年例风俗为例,剖析年例的文化内涵,对其与冼夫人崇拜的相关性,也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祈福禳灾,是年例的核心主题

在探讨年例是否与冼夫人信仰或者年宵节是否相关之前,让我们先来剖析一下年例的主旨是什么。

(一)年例源于土地神崇拜

1、年例的组织“社”

粤西所有地方的年例都是以“社”为单位的。社由一个或几个村庄组成,通常都来自同一姓氏宗族。这种以社为祭祀单位的传统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礼记·祭法》载:“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郑玄《礼记正义》则说在民间 “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汉朝班固 《白虎通•社稷》对周代君主为什么要立社有进一步的解释:“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说文解字》:“社,地主也。从示土。”社中所供祭的多为土地之神。《周礼·地官·大司徒》载:“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 所以“社”常来用来指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祭的仪式后世多有流传,鲁迅小说《社戏》中的“社”便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地区的祭社神活动。粤西有年例之风地方的神庙大多称为“某某社”,如“保安社”、“石胆社”、“五粮社”等。所以我们不难将年例与土地神信仰这个中华大地古老的传统习俗联系在一起。粤西年例中第一个进行的活动项目便是请“土主”,足见土地公在年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年例期

每个社的年例都有固定的日子,每个社的日期都不相同,但大多数都集中在农历正月至二月初这一段时间,与春耕时节刚好吻合,这为我们探究年例的基本目的与功能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年例又被称作“春祈”、“春社”,足见其本是一种农民在新春伊始祈求人寿年丰的祭祀活动。

而容易被学者们忽略的是,粤西大多数地区的年例并不是一年一度,而是一年两次,除了春季为我们熟知的这个之外,往往在秋季也有一次,被民间俗称为“翻秋年例”。秋季年例仪式简化,没有前者那样万民同庆,有的在农历六、七月举行,有的在农历九、十月举行,都是谷物成熟之时,应有庆丰收感谢神灵之意。秋季年例又被称作“禾醮”,便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春祈与禾醮前后呼应,都围绕着农作这一主题。

这种对土地神春秋两季致祭的风俗在中国出现很早。自先民发明农业以来,耕种与收获便成了经济生活中两件头等大事,人们按播种时节与收获时节将一年划分为春季与秋季。农业对天气依赖性强,而当时人们改造自然力量低下,认为风雨雷电都有神灵主宰,所以有这两个季节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诗经》便记载了西周时期春祈秋报的习俗。《诗经·周颂》中的《噫嘻》和《载芟》都描绘了春耕前举行的盛大祭神籍田的情景,而《载芟》对祭祀的描写更加详细,人们“为酒为醴”,毕恭毕敬。《毛诗正义》对此疏注说:“《载芟》诗者,春籍田而祈社稷之乐歌也。谓周公、成王太平之时,王者於春时亲耕籍田,以劝农业,又祈求社稷,使获其年丰岁稔。”《诗经·周颂·良耜》则记载了人们在秋收时节,“杀时犉牡,有捄其角”,祭祀神灵的盛大场景。《毛诗正义》说:“《良耜》诗者,秋报社稷之乐歌也。谓周公、成王太平之时,年谷丰稔,以为由社稷之所佑,故於秋物既成,王者乃祭社稷之神。以报生长之功。”《白虎通·社稷》载:“岁再祭之何?春求秋报之义也。”这种风俗在粤西的民间一直保存下来,到宋代时发展成为年例的风俗,明清盛行一时。

(二)年例中主要的活动:游神、驱鬼、祈福

年例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活动无疑是“摆醮”和“赶船”了。摆醮要占用年例当天白天的所有时间,而赶船则是年例当天活动的高潮及终结。学者们往往脱离这两个年例的重头戏而妄谈年例的来源及涵义,无疑是一种舍本求源的错误做法。

1、摆醮

 “摆醮”,是指请道士设坛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粤西年例的摆醮当属“祈安醮”的一种。祈安醮并非粤西独有,在广东其它地区及四川、福建、香港、台湾等地都盛行,虽然各地名称不同,如“太平醮”“平安醮”“太平清醮”“太平福醮”“祈安清醮”“天醮”“春醮”等,但主题都大致相同,无非是为答谢神明的庇佑之恩,并且祈求风调雨顺、五业兴旺和地方平安。粤西年例游神队伍中,往往打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旌旗,便清楚表明了这一宗旨。年例这天,社中的每个村庄都设有两三个摆醮点,称为“醮铺”。清晨,游神的队伍从社庙出发,鼓乐齐鸣,鸣炮开道,人们簇拥着神像,抬着纸糊的花船,依次游遍每个醮铺,直至黄昏才归庙。摆醮时,每家每户在神坛前摆好鸡、肉、果品,顶礼膜拜。此外每户人家还要用草纸卷上几根鸡尾毛并涂上生鸡血,投于花船之中,并领取一张木刻有大仙、八卦、龟蛇图案和“辅正除邪”等语的黄纸神符贴于家中,据说这些物件都有驱鬼镇邪的功用。一位身穿玄端道服的道公手挥法剑,口念咒语,跳着傩舞,将人们肉眼凡胎看不到的鬼驱赶进花船之中。接着,便是打“人名珓”,亦即逐户对醮铺中的每户人家进行打珓。打珓是古老流传下来而常见于民间的卜神以判断吉凶的仪式。粤西地区的杯珓一般用一段野菠萝的块根剖制而成,掷于地上,两个皆俯着为阴珓,两个皆仰着为阳珓,一俯一仰为圣珓,只有圣珓才是吉兆。打人名珓时,道公念醮铺中每位户主之名,每念一名,便将杯珓抛掷于地。掷出圣珓便接着为下一户打珓。投掷一次便得到圣珓的人家会被认为是最吉利的,而反复多次才出现圣珓的人家则预兆着这一年中将有灾难之事。

2、赶船

“赶船”,即把摆醮时装满灾邪的花船送到社外烧掉。这个仪式通常是在年例当晚午夜时分进行。这时,社中的青壮年男子擂响锣鼓,挥舞着火把,大声呟喝着“撑船!撑船!”,将花船送到社外的渡口,把手中的火把全部扔向花船,花船连带船中的妖邪便会被烧清光。赶船活动是有很多禁忌的。如家家户户要熄灭家中的灯火,甚至电影、娱乐晚会等都要关电暂停。也不准有人睡觉,不能有狗叫。等船烧掉后,参与赶船的人不能打手电筒,必须摸黑回到庙中。据说,如果违反了这些,容易导致驱鬼不尽,年例可能要重做。火把是每户人家各一把,都是经过精心制作,因为谁家的火把在赶船期间中途熄灭了,也会被认为是不吉之兆。用纸船装鬼的风俗在中国留传已久,如不少地方丧葬中常常通过糊纸船、烧纸船来帮助死者灵魂渡过冥河。烧纸船驱赶灾邪的活动,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如福州地区有烧纸船送五帝的活动。1958年毛泽东曾作七律《送瘟神》二首,其中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这种风俗的反映。

二、年例与冼夫人崇拜的相关性

(一)年例并非源于冼夫人崇拜

许多学者认为,年例是粤西人民纪念冼夫人而遗留下的习俗。梁、陈、隋时,地处高凉的岭南俚人民族首领冼夫人保境安民,到处巡察,人民感怀,所到之处,酒食相奉,成为习惯,直到冼夫人逝世之后,人们依然世代敬奉,年年有例,便是年例了。这种说法是很具迷惑性的。首先,现在有年例风俗的地方的庙宇大多是供奉冼夫人的,或者就叫“冼太庙”。其次,有学者指出,年例风俗的分布,是和唐宋时期俚人的居住范围相吻合的。还有,在年例中,祭拜冼夫人,也容易被视作主要的活动。居于这三个理由,从统计学的逻辑来看,年例来源于冼夫人崇拜,是可以成立的。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却站不住脚。有年例风俗地方的神庙多供奉冼夫人确属实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供奉冼夫人的。在粤西地区,供奉冼夫人的神庙一定同时供奉土主,而供奉土主的神庙不一定同时供奉冼夫人。这说明年例风俗与冼夫人崇拜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跟土神崇拜却密不可分。年例风俗的分布与当年俚人居住点相吻合,是因为俚人本身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民族,对风调雨顺有热切的需求,加上这个族群科学文化较落后,有巫术迷信传统,所以盛行打醮、烧纸船驱神赶鬼的年例之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俚人既崇拜自己的民族英雄冼夫人,同时又盛行做年例,因而致使年例风俗的分布与冼夫人信仰的地区一致,这只是一种巧合,并不能表明冼夫人信仰与年例两者之间有源流关系。还有,人们在年例中祭拜冼夫人,也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祝福的对象而已,并不是为了纪念其丰功伟绩,这跟单纯的纪念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从年例的时间分布上看,也不太符合杰出人物纪念日的特征。因为通常我们纪念某个名人,都会选取其出生这一天,而粤西地区是有专门纪念冼夫人的盛大节日的,那就是每年农历十一月廿四的“冼夫人诞辰节”。这些地区通常都是既有专门纪念冼夫人的节日又有春秋两个年例,例如高州市长坡镇雷垌村,农历十一月十五有个“姑太换衣”的专门纪念冼夫人的节日,且有二月十五、六月初六两届年例。一年中纪念某个人物的节日一般是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的,也不可能每个地方的日子都不相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年例不可能是因纪念冼夫人而来。

(二)冼夫人文化在年例中的渗透

年例不因纪念冼夫人而来,但今天的粤西年例盛典中,冼夫人崇拜的色彩越来越浓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年例并不源于冼夫人崇拜,却日益渗透冼夫人信仰的因素。这种现象从信仰的本质上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土神信仰,一般是将当地一些杰出的人物神化成为保护一方的神灵。如高州市曹江镇安良堡人信仰的“李公”,本是一个普通的看田人,因生性善良死后而被立庙成神。这些神灵,平常在庙中接受香火,年例时节便成为驱妖镇邪游行大军中的主帅。而当保境安民、威镇岭南的巾帼英雄冼夫人横空出世之后,其光辉形象远远彰盖了人们原来心目中的英雄,而在迷信传说当中,冼夫人“轻摇蒲扇就能驱走一切妖邪”的法力,更是人们原来的土地神远远无法比拟的。在人们寻求更坚实有力的庇佑力量的目标的驱使下,冼夫人的神像便被添进原来的社庙和年例的活动中,甚至反客为主,成为各社庙中的主神和年例活动中的主角。在粤西各地,社庙冼夫人化成为一种潮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笔者还亲眼目睹许多原来没供奉冼夫人的社庙将冼夫人变成主神供奉于正殿,而原来作主的土神则只能屈居偏殿,甚至庙名也由“某某社”变成“冼太庙”。这足见在粤西民间冼夫人信仰的扩张力之强。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种变化,就会容易误认为年例便是一种纪念冼夫人的活动。

三、年例与元宵节的区别

有学者认为年例就是粤西地区的元宵节,或由元宵节演变而来。这种说法是欠妥的。粤西年例,跟其他地区盛行的元宵节确实有相似性,它们都是春节之后的盛大节日,都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盛宴,所以人们容易将其混为一谈。但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在风俗上,我们都很难找到年例与元宵节的交合点。

(一)节期不合

先从日期来看。“元宵节”,“元”指正月,“宵”指十五,无疑是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的,全国各地都是如此。而粤西年例却是每社一个日子,从大年初三到二月末,这社刚偃旗息鼓,那社又开始鼓乐喧天,从不间断。甚至有些社的年例期是在十月。虽然有不少社的年例是在正月十五举行,但正月十八、二月十五举行的更多。有人说,粤西年例本来也是在正月十五举行的,但后来觉得各地同日举行,亲朋好友都各自做自己的年例而无法相聚,所以每社改用不同的日子以便于轮流欢聚相庆。这种说法是无据的。传统节日,都有约定俗成的日期,一旦定下来,便不会轻易改变。春节时人们忙于自家团聚,确实需要一个便于探亲访友的日子以补充其不足,但这个日子民间早就已经有了,那就是大年初二。在原始风俗中,亲朋相聚,既不是元宵节的主要宗旨,也不是年例的主要功能。粤西有一首古老的歌谣《睇年例(粤语方言:到亲戚朋友家参加年例)》:

“睇年例,无细艺(粤语方言:指无所事事,很无聊),瞄瞄(粤语方言:看看)米缸又无米,瞄瞄鸡狱(粤语方言:鸡舍)又无鸡,拍拍屡窟(粤语方言:屁股)走回归。”

从这首民谣来看,到别人家去参加年例,并不像今天这样有大鱼大肉伺候的,但还不能不去。可见到亲朋家参加年例是一种义务,目的不是为了吃喝,更像是为了去帮助主家。这是因为,驱神赶鬼是讲究人多以增加阳气的。私下认为,这才是年例要一社一个日子的真正原因。从这个意义来看,年例自诞生以来,就应该是一社一个日子的。

(二)风俗不同

再比较元宵与年例这两个节日的主要风俗。“吃汤丸”、“赏花灯”、“猜灯谜”是各地元宵节中最常见的节俗。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可见赏花灯是其重头戏,也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而粤西年例中没有吃汤丸的习俗,赏花灯、猜灯谜等现象在年例中也很少发现。有极个别地区中会有游灯笼的仪式,人们提着灯笼游神,但灯笼样式单调,而且仅限于年例前一天的晚上进行,而在年例当夜,为了便于赶船活动的进行,是绝不可以挂灯笼的,这跟元宵节灯会的彻夜通明、花放千树不可同日而言,这应是从其他地区的元宵节中嫁接过来的,以作为游神活动的一种点缀而已。反过来,年例中的摆醮、打珓、烧船等的重要风俗,却是元宵节所无。元宵节,顾名思义,主要活动在夜晚,而年例,白天晚上的活动都同样重要和精彩。这说明两个节日在节俗上,没有多少的交集。

(三)祈福手段各异

最后,从节日的宗旨来看,元宵节与年例都有“驱邪”、“祈年”、“祈子”的用意,但这并不代表着这两个节日有什么渊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多子多福,本来就是中国劳动人民共同的朴素追求,所以两个节日在这个问题上有共同点也很正常。同样是驱邪、祈年,两个节日采用的方法却完全不同,元宵节是用灯会的手段,这来源于古代的火神信仰,而年例则用摆醮、烧船之俗,属土神信仰,两者属不同的系列。元宵灯会也有“求子”之意,一则“灯”与“丁”偕音,再者元宵节在月望时节进行,是来自于古老的月神崇拜,古代月亮被认为是生殖之神。而粤西年例对于月神却不怎么重视,不少地方的年例在正月廿七或二月初二进行,晚上根本看不到月亮。年例中的祈子仪式叫做“烧白花炮”,在年例之夜赶船之前进行。在庙前广场会有个焰火聚会,在燃点起各种光彩夺目的烟火期间,不时燃点一种特别的烟火,这种烟火会喷出一团白色的纸花,人们竞相争抢,抢到纸花的人会被认为来年将会添丁。在粤西古老的传说中,认为孩子为神灵赐花而降生,白花生男孩,红花生女孩。在摆醮游神时,人们往往在供神的熟鸡嘴巴上插朵白色的花,亦是取白花生男之意。这种风俗,是有别于元宵节中的月夜赏灯求子的。年例与元宵,是不同的节日,这是很明显的了。

结束语

粤西年例不同于元宵节,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与仪式。年例在今天有着深厚的冼夫人崇拜和亲友欢聚娱乐的色彩,但无法彰掩其祈年驱邪的本质。摆醮、烧船等俗有着神化色彩,虽然产生于科学知识不发达的愚昧时代,到现代社会依然作为一种风俗习惯保留下来,它是一种民间共同的文化生活,反映了人们祈求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因而不能将其和骗取钱财的封建迷信活动等同视之,更不应像六、七十年代那样横加禁止,我们对民俗应采取一种宽容和尊重的姿态。

 

 

参考文献:

1、李常清粤西年例多元性祭祀形态的历史分析[M],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2冼春梅、刘付靖﹒粤西的年例祭祀圈与冼夫人的历史记忆[J]岭南文史,2011,(1):4647

3、吴汉林﹒年例起止之探寻[J],南方论刊,1997,(1): 47

4、向柏松﹒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3235

5、陈佳﹒文史视野下的元宵节俗[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108110

 

0
  • 上一篇:高州冼太庙铜鼓音乐文化初探
  • 下一篇: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