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学术争鸣>>故里存疑

共有 8355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虚构历史造不出“冼夫人故里”

发表日期:2007年3月11日   作者:周运信 【编辑录入:xianzhou

威震岭南的巾帼英雄冼夫人是高凉郡良德县(今高州市)人。早在三百四十余年前,《电白县志》记载冼氏墓在“旧县治境上(今高州市长坡镇)”,山兜娘娘庙碑也刻载“按冼夫人实为旧电白人(今高州人)”。但一百余年后的清道光五年《电白县志》以电白知县特克星阿在电城北山兜擅立的冼氏墓碑为据,始载冼氏墓“在山兜娘娘庙后”,“山兜娘娘庙在山兜乡丁村,即谯夫人故里”。电白县与高州关于冼夫人故里的学术之争,本应该由学术界去解决。但是,某些电白籍人士却利用行政压制的手段硬说“电白是冼夫人娘家,即是冼夫人故里”,他们站在狭隘的地方主义的立场上,篡改历史,为其地方主义利益服务。对此,广大的冼学研究同仁感到震惊。现把电白为争冼夫人故里,篡改历史,搞“四变”的真相公诸于众,让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事实的专家学者论证,分清是非。

一、把“按冼夫人实为旧电白人”变为“山兜娘娘庙在山兜丁村,即谯夫人故里”

电白县在历史上有旧电白和今电白之分。旧电白县治在今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1999年12月《广东省志·地名志》载:“南朝梁在今高州县东北置电白郡。隋改电白县。因地多雷而得名。明成化四年(1468年),电白县移治神电卫(今称电城)。1951年迁水东。1983年属茂名市辖。”此就是电白县的简单沿革。

《新唐书·地理志》载,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高州迁治良德县。至唐大历十一年(776年)高州又从良德县迁治电白县城(今长坡镇旧城村)均辖良德、电白、保宁三县,及唐贞观八年(634年)置的潘州(州治今高州城)辖茂名、潘水、南巴(唐武德五年复置)三县。此二州(高州、潘州)六县于宋开宝年间并为一州(高州)二县(茂名、电白)。据1997年《茂名市志》载:“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潘州和南巴、潘水2县入茂名县,省良德、保宁2县入电白县,均隶高州。”

县治在高州市长坡镇旧城的电白县,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迁治神电卫(今电城)。《明史·地理志》载:“电白府东。旧治在西北。今治本神电卫,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成化三年九月迁治于此。”

电白县迁治神电卫(电城)时,把宋开宝时并入的良德县地及旧城附近的地域共划六个乡给茂名县(即今高州市)。茂名县则把下博乡(原南巴县地)划给电白县。从此,人们把迁治电城后的电白县称“今电白”,把旧城村称“电白堡”,把划给茂名县的六个乡称“旧电白”。明万历(1573—1622年)《高州府志》载:“考据旧电白的附郭、朗韶、地安、怀德等六乡及后迁县后改属茂名。因遣下博五乡属电白县,其上下保宁俱属也。”其中,怀德乡是良德县治和地域。据清光绪《茂名县志》载:“良德废县在县东北七十里怀德乡,明成化四年前属电白县,今属茂名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载:“良德县  陈置务德县。后改名。宋省。故治在今广东茂名县怀德乡。”

想不到,经一百六十余年后,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电白县志》把冼夫人是高州人变为“山兜娘娘庙在山兜丁村,即谯夫人故里。”欲知其详,且看下文分解。

冼夫人出生地是旧电白而不是今电白,是连今天的电白人也清楚的事实。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电白知县相斗南为撰《电白县山兜娘娘庙》碑云:“按冼夫人实为旧电白人,电邑奉祀宜也!”肯定了冼夫人是包括怀德乡在内的旧电白人,即今高州市人。

三百四十年来,电白知县相斗南为电白山兜娘娘庙撰刻载“按冼夫人实为旧电白人”的话已尽人皆知。但至今仍有人为此话辩解。郑显国先生在《何处是冼夫人故里?》一文云:“至于清电白知县相斗南在碑文中说的‘按夫人实为旧电白人’,我认为也不能成为冼夫人是今高州人的依据。因为明成化四年以前归旧电白,它既包括后划为茂名县的部分地区(今高州、茂南及吴川部分地区),也包括新电白全部地盘。作为清代的相斗南明知古时的长坡旧城等地已属茂名县,如果他肯定冼夫人是长坡出生的话,就不会用‘旧电白’一词,而应用茂名县长坡的说法。旧电白是广义的。而不是指旧城一地,可见相斗南也并不肯定冼夫人是今高州人,也不否定是今电白人”。此可反问,如果相斗南肯定冼夫人出生山兜丁村,在为电白山兜娘娘庙撰碑文时就不会用“旧电白”一词。稍通文理之人都懂得相斗南“按冼夫人实为旧电白人”的话实是否定冼夫人是“山兜丁村人”,如果冼夫人是包括丁村内的新电白人,他直接说是今电白人就行了,何必有新旧电白之分呢。

郑显国先生说旧电白包括今高州、茂南和吴川部分地区“及“新电白全部地盘”,实际是违背历史事实,夸大了旧电白地域。

对南巴、潘水二县的地域及后并入茂名县和划给迁后的电白县之事实,郑显国先生于2001年12月在“电白炎黄文化冼太夫人研究会《炎黄风韵》发表《电白的历史变迁及其地域考析》”一文说得很清楚:“‘唐武德五年又析连江置南巴县’,县治在今麻岗圩西郊。同年又增设潘水县,治所起初在梅菉博铺,开元二年移于今高州南(约泗水、分界一带),地域相当于今高州的泗水、分界、茂南区(小东江以西)至吴川梅菉等地。”“南巴在茂名东南,治麻岗(圩西边)。地域在电白的麻岗、旦场、水东、水东开发区、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霞洞(靠羊角西南部分)以及吴川的覃巴,茂南区的鰲头、袂花和茂名市区河东片等地。”“宋开宝五年废潘州省南巴、潘水二县入茂名。”电白县“经明政府批准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始迁,从长坡迁到神电卫(今电白电城镇),高州府治同时迁治茂名城(今高州城),两县的政区也重新调整。原电白的北、中部的“附郭、朗韶、地安、怀德等六乡(即高州的东岸至云潭一带)归属茂名县。茂名县原南巴旧地的羊角潭板、七迳、沙院以东地区属电白县。”“迁治前的电白称旧电白,迁治后的电白称新电白。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旧电白县包括今高州的东北、东南部和今电白北至东南部,山兜和良德雷垌在此县地域内。”从中可知,郑显国先生明知电白县迁治神电卫(今电城)时属“茂名县原南巴旧地的羊角、潭板、七迳、沙院以东地区”是新划给今电白县的,却又因何违背历史事实说旧电白“也包括新电白全部地盘”,混淆旧电白和今(新)电白的界限和地域;明知潘水县“地域相当于今高州的泗水、分界、茂南区(以东江以西)至吴川梅菉等地”,却又因何违背历史事实硬说旧电白包括“今高州、茂南及吴川部分地区”呢!这还是故意夸大旧电白地域,混水摸鱼吗?  

二、把“高凉郡夫人冼氏墓在旧县治境上”变为“隋谯夫人冼氏墓在县北十里山兜娘娘庙后”。

陈永定二年(558年),冼夫人丈夫冯宝去世后,冼夫人从良德迁居电白县城(今旧城,距雷垌村20里,距良德城37里),修城池,储积粮。出生于良德的冼夫人孙冯盎也跟随祖母居住旧城。因此,《高州府志》载:“冯家村在电白堡。”《茂名县志》则载:“冯家村在旧电白,冯盎即此村人。”“电白县旧城中有夫人城。其城砖小而光泽如砚石。相传为谯夫人显圣所筑一夜而成。又土人掘地经得喾有米坚如石,煎汤服亦可治瘟病,相传为冼太陈仓米。”

隋仁寿二年(602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冼夫人在电白县城旧城寿终,终年九十岁。据民间相传,冼夫人出殡时,三副一模一样的红漆棺材,分别从三大城门抬出,并同一时辰分别葬在三个不同地方。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高州府志》载冼氏墓“在县境,或云在高凉岭,或云在电白县北山兜娘娘庙后。迄无定所,今并存之,望有识之士君子云。”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茂名县志》载:“隋谯夫人冼氏墓,在县境,或云在高凉岭(杨府志)。”

早在三百四十余年前,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电白知县相斗南重修《电白县志》云冼氏墓地“在旧县治境上,去今县二百里。”康熙十二年(1673年)《电白县志》也载:“高凉郡夫人冼氏墓在旧县治境上,去今县二百里。”“所谓墓在旧县治境上,去今县——电城镇二百里,即是在今高州县长坡区旧城村附近。”(1984年《岭南文史》第1期第26页)。有不少冼学研究学者认为,冼氏墓极可能在旧城村北的冯婆岭“五星归坟”。

明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高州府从旧城迁治茂名县城(今称高州城),由冼夫人之孙、高州剌吏冯盎以州官名义于隋朝建置的旧城冼太庙(初时称诚敬夫人庙)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迁建于茂名城东(今称高州冼太庙),成为州府六属官员拜祭之所。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清举人戴锡纶(河南光山人)任高州知府,同高廉兵备道护理百顺,带领高州府茂名、电白、信宜、化州、吴川、石城(今廉江)等六属知县等共十人,到高州冼太庙拜冼太,并带头吟诗,各人跟着和诗(见高州冼太庙二进东墙的“清、嘉庆二十四年碑”)。其中,电白知县特克里阿(正红旗人)和诗:“女子能兵惯出奇,平生忠孝更坚持。世当扰攘天谁补,民获安全佛比慈。岭海金汤铜一柱,春秋蘋藻炬千枝。名贤器识英雄略,何限男儿有我师。”而特克星阿回到电城后,即选择电城北十里的山兜古墓立为“隋谯夫人冼氏墓。”特克星阿此举本身就是不尊重史实的。相隔六年后的清道光五年(1825年)《电白县志》却据此碑始载:“隋谯夫人冼氏墓在县城北十里山兜娘娘庙后,土茔周围数十丈,碑佚,赑屃犹存。嘉庆二十四年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重立,碑曰:隋谯夫人冼氏墓。”并始载:“谯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乡丁村”。

电白人歪曲事实,将山兜丁村娘娘庙后的墓地硬说成是冼夫人墓,并进一步以此为据,将冼夫的出生地也说成山兜丁村。电白县记载冼夫人是“山兜丁村人”,是以“冼太夫人是古百越族俚人(电白某些人称俚人与今海南黎族同源)黎族人的习俗:女儿出嫁后,死了要归葬娘家”(2002年11月5日《南方日报》)。按照海南黎族人的习俗,那山兜丁村就是冼夫的故里了。这种推理是站不住脚的,既然这是“习俗”,在电白县境内是否还能找到第二个或第三个类似外嫁女死了归墓娘家的坟墓和事例呢?!不然,习俗就不能成立了。但是,“丁村,在墓城之西北三华里,现约百多户人家,业农,均姓黄或姓蔡,没有冼姓。”可知,没有冼氏人的山兜丁村,何来俚人女死归葬娘家?实际上,山兜不属俚人聚居地。三国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记载:“广州有贼曰俚,此贼分布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文中把未开化的俚人称为贼。高州市良德是三国吴置的高凉郡治所,是俚人聚居地。而电白“山兜西汉时属高凉县地。三国吴时属高兴郡”(1999年9月22日《茂名日报》)。属高兴郡的电白山兜,自然不属俚人聚居地。

对特克星阿立的“隋谯夫人冼氏墓”,解放至今,省、地(市)有关专家进行过调查。1984年第1期《岭南文史》登载湛江博物馆阮应祺、吴秀英,电白文化馆黄光成《电白县山兜村冼夫人墓调查》结论:“一、电白县电城镇北十五里山兜乡娘娘庙后,确有古墓一座,墓址甚大,出土文物自唐宋至明清,延续时间很长。其中是否有个别文物的年代属隋,是否有个别文物是隋唐时期越族俚人的遗物,尚待研究。”“三、道光《电白县志》、《广东通志》、光绪《高州府志》均在肯定山兜娘娘庙后说的同时,又列举了各种说法以存疑代考,这种态度是可取的。我们也认为,嘉庆以前至宋的文物,只能证明山兜娘娘庙后确有一座古墓,但不能直接证明这一古墓就是冼夫人墓。从文物考古的角度看,目前所见能证实这一古墓即冼墓的文物或文献记载,均出自嘉庆二十四年以后。因此,最后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新材料的继续发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对墓进行科学发掘。”

时至2004年,由广东省文物考古所派出冯孟钦为首的八名专家会同茂名市、电白县的有关人员组成勘探队,对山兜冼氏墓历时一个半个月(7月15日9月21日)的勘探,得出结论是“建议对墓上建筑做正式考古发掘。” 时2005年12月28日《南方日报》以《冼太夫人陵园出土建筑遗址》为题报道:“近日,省文物局组织国内著名专家到电白县,对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勘探发现的电白县冼太夫人陵园地上建筑遗址进行考察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现场建筑遗址为广东省考古发现的第一个隋唐墓园建筑实例。”“从天井旁边保存南朝遗风的曲折纹砖及柱础、瓦当、陶瓷器、铜钱‘皇宋通宝’、‘元佑通宝’看,建筑始于隋,沿用于唐、五代,废弃于北宋。”此就示出三个疑点,一是众所供认冼夫人寿终于隋仁寿二年(602年),把“建筑始于隋,沿用于唐,五代”,长达358年(公元602-960年)的陵墓就能称“冼太夫人陵园”吗?二是建筑长达358年的陵园,在山兜方园几十里没有冼氏后裔的地方又是谁来建造呢?三是陵园既然“废弃于北宋”,那怎么会有出土文物“铜钱‘皇宋通宝’‘元佑通宝’呢?”“元佑”实为“元祐”是北宋(960-1127年)的宋哲宗元祐(1086-1094年)。此“元祐通宝”已距冼夫人(512-602)去世四百八十余年了。此同前引说的“出土文物自唐宋至明清,延续时间很长”没有两样。因此,把建筑长达三百五十余年和冼夫人去世后四百八十余年的文物铜钱的陵园当作“冼太夫人陵园”有失史实。

更有甚者,时至2006年8月2日《南方日报》以《冼夫人文化,争抢还是合作?》为题指出“冼陵,这是广东省首个隋唐墓园的建筑实例。”“两次投票认定这冼夫人的墓城确在电白”,“认定冼夫人故里在电白山兜丁村。”历史研究也搞投票表决,实在是世界少有!

什么“冼墓”?从《南方日报》茂名记者站站长李文才的报道可看出,从其以发掘出来的东西,可以推断其还是什么“隋唐墓园建筑”,而极可能是一个小官衙或生活遗址罢了。

三、把“谯夫人冼氏者,高凉人也”变为“冼夫人出生的山兜丁村为连江郡境”

冼夫人被隋文帝封为谯夫人。《隋书·谯夫人传》载:“谯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北史·谯夫人冼氏传》载:“谯夫人冼氏者,高凉人也。”明显标出冼夫人是高凉人。冼夫人出生于南朝梁天监十一年(512年),历经梁代、陈代和隋朝。南朝梁、陈代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隋朝统一全国,实行废郡留州统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实行废州复郡统县,高凉郡统电白、连江等九县,此时冼夫人(512—602年)已去世五年了。

事实上,史书明载:冼夫人是“高凉冼氏之女也”即高凉郡良德县(今高州市)人,良德是三国吴置的高凉郡治地。《旧唐书·地理志》载:“良德汉合浦县地,属合浦郡。吴置高凉郡,宋、齐不改。”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也指出:“废良德县在旧州西北三十七里。汉合浦县地,属合浦郡。吴置高凉郡,宋、齐不改。”这表明三国吴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建置的高凉郡治所在良德,直到南朝宋代、齐代都未改动。只到梁代后期才改。高州刺史李迁仕搞叛乱是梁大宝元年(550年),说明此时高凉郡治所还在良德。此后,新任官员害怕冼夫人势力,才把高凉郡和高州(州治在旧城村)迁治安宁县(今阳江白沙镇),并把安宁县改为高凉县(唐武德五年改为西平县)。高凉郡和高州迁治安宁县(高凉县)后,高凉县城为州、郡、县三级行政合一地方。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留州省县,实行州统县的二级地方行政。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复郡,高凉郡统辖电白、连江等九县。唐武德六年又废郡复高州。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冼夫人之孙,高州都督(高州总管)冯盎去世,唐太宗为慰抚后人(安排冯盎子孙任各州剌史)撤销都督府置恩州,高州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迁回冼夫人家乡。《旧唐书·地理志》载:“高州  隋高凉郡。旧治高凉县,后改为西平县。贞观二十三年,分西平、杜陵置恩州,高州移治良德县。天宝元年,改为高凉郡。乾元元年,复为高州。领县三,户一万二千四百。西北至窦州九十里,北至泷州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潘州九十里,东至春州三百三十里。”良德与周边的信宜、罗定、高州城、阳春城的相距里程从地理位置上确定了良德的方位,绝非是今电白霞洞。按《旧唐书·地理志》载“领县三”是良德、电白、保宁三县。

    迁治良德县的高州,经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高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高州后,于大历十一年(649年)迁治电白县城(今旧城)。据《新唐书﹒地理志》载:“高州高凉郡下,武德六年分高州、电白、连江置,本治高凉。贞观二十三年徙治良德,大历十一年徙治电白。”这就是正史记载的高凉郡历史(累计共四百零一年。即公元220—589年,607—623年,742—758年),高州州治在良德也达111年(公元649—742年,758—776年)。但是,以今电白人为主的茂名市历史学会同电白炎黄文化、冼太夫人研究会编《冼太夫人研究》却篡改为“良德从未是高凉郡治地,只是做过64年高州州治。”同时把《新唐书·地理志》载的史实篡改为:“唐初高州治所仍在高凉县(后改为西平县,贞观二十三年迁于良德,开元五年(717年)又迁治连江(今电白马踏镇实禄岳),大历十一年(776年),再从连江迁至电白旧城(即今高州长坡)。”此就是以野史驳正史,篡改了高凉郡(高州)历史,抺煞了高凉郡(高州)的历史事实,把高州(高凉郡)从未迁到连江县的事实,编造为“公元742年在连江的高州改高凉郡。公元758年又复改高州。”

    南北朝时,电白县不属高凉郡。据2000年修编《电白县志》云:“南北朝时,宋元嘉十六年(439年)从高凉郡析置海昌郡。海昌郡辖树仔镇、电城镇北。这是在电白县境设置行政区域之始。梁大通中(528年)析高凉郡置电白郡、南巴郡、连江郡等12个小郡,兼置高州,统辖各郡。这是电白为郡名之始。今电白县境属高州之电白郡、海昌郡、南巴郡、连江郡地。”由此可见,今电白县属海昌、连江等四郡之地,自然不属高凉郡。至于山兜丁村属何郡?有的说:“山兜丁村属海昌郡。”(1997年茂名市《冼夫人研究》第三辑第36页)“可见冼夫人(512—602年)出生七十三年前山兜丁村就属宋元嘉十六年(439年)置的海昌郡地了。”也有的说:“冼夫人出生的山兜丁村为连江郡境。”“冼夫人故里的山兜丁村就在连江县境内。”不管山兜丁村属海昌郡还是属连江郡,均与正史记载冼夫人为“高凉冼氏之女”和“高凉人”毫不相干。况且,“冼夫人一生未有在海昌郡活动的记载。”(2004年,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钟万全《巾帼英雄冼夫人》)。同样,在海昌郡东面的连江郡及海昌郡西面的南巴郡也未见有冼夫人活动的记载。

   隋开皇初废郡留州统县,大业时又废州复郡统县。据2000年《电白县志》载:“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县,电白、海昌二郡合并为电白县(治所在高州长坡旧城村)。这是电白以县称之始。同时,南巴郡改为南巴县(治所在今电白县麻岗镇南巴坡),连江郡改为连江县(治所在今电白县马踏镇禄岳下村)。”“大业二年(606年),省南巴县入连江县。三年废高州,直改为高凉郡。电白县先后属高州、高凉郡地。”可知,大业三年(607年),高州改为高凉郡统辖电白、连江等九县时,冼夫人(512—602年)已去世五年了。

四、把“冯盎  高州良德人”变为“冯盎为夫人之孙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地”

良德是高凉郡治地。出生高凉郡良德县(陈代建县初称务德)的冼夫人,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后,居住高凉郡治良德(距雷垌15里),协助丈夫冯宝处理郡事的同时,继续任她的南越首领。冯宝居住在高凉郡治良德,奋战了一生。据明嘉靖黄佐编著《岭南遗书·广州人物志·冯融传》载:“自融而上,坟墓皆在新会,宝以后乃居高之良德焉。”标明冯宝居住高凉郡之良德,死也葬在良德。“冯盎的祖父冯宝葬于良德东十五里凤凰山磨盘岭,坐巽向乾乙亥。”(《茂名县志》及各地《冯氏族谱》)。同时冼夫人之孙冯盎,正史《旧唐书·冯盎传》记载:“冯盎   高州良德人。”1993年9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和主编《二十六史大辞典(人物志)》载:“冯盎(?—646年),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人。”

然而,清道光五年(1825年)《电白县志》始载“谯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乡丁村”时,无法与正史所载冼夫人之孙冯盎故里相吻合,为了自圆其说,便利用良德县在宋开宝年间并入县治旧城的电白县之机,把良德县地硬拉到与旧电白县相距一百七十里的今电白霞洞,载道:“国公故里在县西七十里霞垌堡。据唐书列传,冯盎良德人,今城西七十里下博乡霞垌堡乡,旧良德地,宋开宝间省入电白。太平寰宁记载‘冯家村在电白县界’ 。”(转引自2001年茂名《冼夫人魂》中册第25页专版)重修《电白县志》也载:“冯盎为夫人之孙,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地。”2000年修编《电白县志》更载为:“霞洞镇在隋唐时为良德县地,部分为南巴县地。宋开宝五年(972年)随县并入电白县为下博乡。”这是颠倒历史和捏造历史。属茂名县的下博乡是明成化三年(146年)才划给电白县的。据同是2000年的《电白县志》也载:“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电白县移治于神电卫(今电城镇),割附郭、朗韶、朗肆、地安、怀德等六乡以属茂名县。茂名县下博乡(原良德县部分地、南巴县地)划入电白县。”捏造霞洞为良德县地的编造者们,说宋开宝间并入电白县的有良德县地在霞洞,明成化时茂名县划给电白县的下博乡中也有良德县地在霞洞,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疏忽,就是不知良德县就在怀德乡。

早在四百多年前,明嘉靖(1522—1566)黄佐《广东通志》就记载:“废良德县在怀德乡,陈置务德县,更名良德,隋属泷州,唐贞观中高州徙治于此,宋初废入电白县,今改属本县。高力士宅在县西,力士县人冯盎之孙,故有宅,尝手植椰子二株,高百尺,宋时尚存。冯家村(电)白界以冯盎家于此得名。石船在潘山上,潘茂名尝炼丹于此,信宜县横查村亦有之,以上茂名县。”此就是良德县由陈代建置起至宋开宝并入电白县,明朝属茂名县(今高州市)的沿革过程。

良德县在高州市东北部。1991年《茂名市地名志》载:“良德县  南朝陈末以务德县改称。治所即在今高州县东北。辖今高州县东北部”。治所在怀德乡城脚洞。良德县北以信宜为界,南以县治在长坡镇旧城的电白县为界。长坡墟东北的石狗山分上石狗(射狼山)、下石狗山。“射狼山(土名上石狗)在县北稍东西十里相连为石狗山去良德县界十里。古老相传昔有人射白狼于此(参考寰宇记)”(《光绪茂名县志》)故此,上石狗山北十里的设教、陈凰、雷垌等村为良德县地。

良德县城的地理方位,唐代杜佑《通典》记载:“高凉郡理良德县东到南陵郡三百三十里,南至南潘郡九十里,西北至怀德郡九十二里,东北至开阳郡三百五十里。”其所指分别是今阳春、高州城、信宜、罗定。清道光后的《电白县志》把霞洞作为良德县城和县地,茂名县(今高州)人并非不知。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茂名县林温伯等纂修《茂名县志》,十年成稿,其儿子林德涛带往香港。1971年江茂森作序出版民国《茂名县志稿》记载:“杨府志,案电白志云,良德县故址在下博乡一带,离县城西七十里霞洞大院三桥等地。考杜佑《通典》以高凉郡高州良德县,东至南陵郡(今阳春)三百三十里,南至南潘郡(今茂名)九十里,北至开阳郡(今罗定)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怀德郡(今信宜)九十二里。《新唐书·地理志》云:‘良德本隶泷州’。《寰宇记》云:‘废良德县在旧州三十五里’。合而观之,旧治当即今县北八十五里良德圩之故城。电白志所指则无辖地也(光绪杨府志)。”而“光绪杨府志”是指光绪十五年(1889年),高州知府杨雯重修的《高州府志》。

1987年1月,电白县霞洞圩西南狮子岭出土的《唐故顺政郡君夫人墓志铭并序碑》载夫人“龙朔元年,遘疾未遂,薨于内寝。……即以其年十二月廿四日,窆于潘州南巴县之下浮里。”(碑文影印件见2001年茂名《冼夫人魂》中册第106页)。龙朔元年是公元661年,距高州总管冯盎(?—646年)去世仅十五年,清楚地标明电白县霞洞在唐代属潘州南巴县。

霞洞的真正历史是怎么样的?1999年《广东省志·地名志》载:“霞洞镇  电白县辖镇。在县境西部。浮山岭西洞穴,晚霞照耀多姿称霞洞。宋中叶近处形成霞洞圩。镇因圩名。1957年置霞洞乡。”可知宋朝(960—1279年)中叶方才形成的霞洞圩,哪有宋朝三百五十余年前的冯盎家在霞洞堡之理。

据《新唐书·冯盎传》载:“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2000年《电白县志》独自记载:“冯盎(?—646),字玉昆,号伟漳,唐代高州良德(今电白霞洞镇)人,冯宝,冼夫人的孙子,冯仆的儿子。”但并未得到公认。1997年《茂名市志》则依据正史:“冯盎(?—646),字明达,生于唐代高州良德(今高州东北境),冯宝和冼夫人的孙子,冯仆的儿子。”《茂名县志》载:“良德在今县东北七十里怀德乡,为隋高州刺史冯盎故里,唐徙高州治此。”

南巴县原是南朝梁置的南巴郡,至隋平陈降为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并入连江县,至唐武德五年(631年)复置。霞洞距南巴县治麻岗南巴坡仅隔林头、大衙两镇。霞洞北面的浮山及其西连的旺壮岭顶分水线是其与高州的交界处。“废潘水县有浮山高七百丈,尧时洪水泛溢,此山独浮,居人得免沈垫(太平寰宇记)”(光绪《茂名县志》)故此,浮山岭下的高州市根子同属潘水县地。

总之,电白县某些文人既抹煞冼夫人出生所在的“良德在唐天宝以前不属高凉郡地”的同时,却又用良德县作跳板,把良德版图拉扯到潘州南巴县地的电白霞洞(其间跨越旧电白县城旧城,潘水县地的泗水、根子、分界,相距170里),他们编造所谓“良德即霞洞堡地(今电白霞洞镇)”;“今电白霞洞曾是良德县城,冼夫人与冯宝之后的冯氏家族就在过去属良德的今霞洞”;“冯盎家在电白霞洞堡,他是冼夫人的孙子,考此情形,霞洞当是冼夫人的夫家,山兜丁村当是其母家”(1962年《电白新志》)。由此可知,电白县那些擅于造假的秀才以冼夫人家乡高州良德县变为潘州南巴县地霞洞为冼夫人的夫家,足以证明电白山兜丁村不是冼夫人故里,而恰好证实高州良德县是冼夫人故里。史书明载,冼夫人是“高凉冼氏之女”,正确的阐释冼夫人是“高凉山冼氏的女儿,”即今高州市原良德县人。

注释

1995年12月  电白县政协、文联编《冼太夫人与电白》①第78页;②第124页,⑥第86页,⑧第145页,⑨第60页

2002年12月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  茂名市历史学会电白炎黄文化研究会  电白冼太夫人研究会合编《冼太夫人研究③指第365页,④指第389页,⑤指第407页,⑦指第364页。
1
  • 上一篇:高力士与唐代流传甚广的两桩公案
  • 下一篇:今高州是古高凉郡地域不容篡改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