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学术争鸣>>故里存疑

共有 4366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关于山兜娘娘庙的一些思考

发表日期:2007年8月1日   作者:黄燕茂 【编辑录入:xianzhou

冼夫人生于六世纪南北朝这个大动荡、大分化、大融合的特殊历史时期,高凉郡良德县人,我国历史上岭南地区杰出的百越族女首领,历经梁、陈、隋三朝,从政统军数十年,竭诚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岭南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亿万人民爱戴和敬仰,也为历代帝王褒扬。

后人为铭记冼夫人的功德,修建了不少冼太庙。把冼夫人作为神灵来供奉,定期祭祀,顶礼膜拜,成为风俗。逐渐形成了一种冼夫人信仰,一种冼夫人民俗文化现象,经一千四百多年岁月的流逝,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素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提议将冼夫人品牌列入建设文化大省规划,这是明智之举。但在这其中,也有人乘机将“山兜娘娘庙”戴上“冼太庙”的光圈,为山兜丁村是冼夫人故里制造依据。有人发表文章说:“山兜丁村村南有座娘娘庙,为当地冼氏的宗祠,为纪念先人冼夫人所建。”究竟山兜娘娘庙是不是冼太庙呢?是不是当地冼氏的宗祠呢?由此,便引发了人们的深入的思考。笔者对此作了探究,认为山兜娘娘庙不是冼太庙,也不是当地冼氏的宗祠,而是妈祖庙,即天后娘娘庙。试从下述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其一、关于冼夫人庙额名称

一个国家、民族的神灵信仰文化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建立不同的庙宇,反映了民间不同的心理要求。在中国民间,人们往往喜欢选择自己所崇敬的杰出人物作为偶像,奉入庙宇祭祀,形成一种“庙文化”。冼夫人于隋仁寿二年(602)逝世后,其孙儿冯盎即以州府名义,在冼夫人与冯宝结婚后所建造的定居村落“冯家村”旧城兴建了一座冼太庙,拜敬颂扬这位杰出女性。这是岭南地区建冼庙之始。唐朝以后,在粤、桂、海南乃至冼夫人势力所及的越南、高棉一带仍不断兴建冼太庙,明、清时期则形成高潮。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华侨以及香港、澳门的居民也都把冼夫人作为神灵供奉,建庙设祠,定期祭祀,香火不断。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马来西亚华侨陆兆熊返回祖国,亲自到高州城冼太庙引香南渡,把“冼夫人神灵”恭迎到马来西亚“增江冼太庙”。目前国内外就有冼太庙几百座,也有的山村把冼夫人与其他神灵共处一庙的多神庙。人们想驱灾避邪之时,总会去冼太庙拜祭祈求。在众多的冼太庙中,不管是国内或是国外的,归结起来有一个共同特点:凡专门奉祀冼夫人所建立的庙宇,都是以奉祀对象的名称命名,庙额皆曰:“冼太庙”。唯独电白县山兜的情况例外,叫“娘娘庙”。据当地人的解释:海边的妇女出嫁后,死在外地,习俗必须运回娘家埋葬,所以叫“娘娘庙”。既然是习俗,当地还有第二间、第三间如此的娘娘庙吗?

其二、关于冯、冼二氏的政治封号

隋时,冼夫人击平“王仲宣”叛乱,隋文帝追赠冼夫人的丈夫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进封她为“谯夫人”,并设置了谯夫人幕府(将军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以上所述为冯、冼二氏一生中所取得的最高荣誉封号,以及冼夫人享有的最高权力。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载:“总管,官名。隋及唐初于诸州设总管府,长官为总管,洛、荆、幽、交等大州则设大总管,总领一州或数州军政事务,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562页)国公,古爵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又据《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隋唐时,以郡王、嗣王袭爵者及贵戚功臣封之。从一品。”(455页)关于夫人,“①隋唐拟古制,妃皆合称为夫人。隋焬帝置贵妃、淑妃、德妃三夫人。唐置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亦合称夫人。其位次于皇后,正一品。②命妇封号。唐文武一品官及国公母妻为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56页)从上典藉所述,冯宝被追赠为广州总管、谯国公,按隋及唐初政制,为总领州军政事务的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国公为五等爵的第一等,从一品,是最高的封号。从冼夫人可以置幕府(将军府),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说明她总领了数州军政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冼夫人虽然享受了一品夫人的荣誉封号,但却不是皇帝对妃子称谓的夫人。至于“娘娘”的解释,《辞海》:“①皇后或贵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兀那弹琵琶的是那位娘娘?圣驾到来,急忙迎接者。”宋代亦称太后为娘娘。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宋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至谓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②母亲。洪皓《使金上母书》:“日夜忧愁娘娘年高。”(1181页)又据[]梁章钜、郑珍《称谓录·天子妻称》:“《小知录》:娘娘,母后也。”《龙川杂志》:“仁宗谓刘氏为大娘娘,杨氏为小娘娘。”(152页)从上引述可清楚地说明,“娘娘”多指皇后或贵妃的称谓了,与冼夫人的身份不符。而冼夫人又不是平常女性,虔诚的信众决不会把她等同一般母亲称呼她“娘娘”。因此,神坛上的“娘娘”,则多是信士对妈祖,即天妃娘娘或天后娘娘的通称,这与冼夫人无关。

其三、关于庙与祠的含义

庙与祠是两个不同的专有名词,其含义显然有别。据典籍所云,庙者,指旧时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如土地庙、岳王庙等。庙堂供奉的是木刻或泥塑的偶像。祠者,指过去宗法制度下,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在昔日中国浓厚的宗族主义文化气氛中,祠堂恰如一个宗族的圣殿。那里是祖先神灵牌位的所在,每年数度的神秘庄严的祭祖场所,也是执行家法族规的威严肃穆之地,一切有关宗族的重大事务,都在此进行。据考证,中国各姓的家族祠堂兴起于两宋,昌盛于明清,到近代形成了“家必有祠”的文化现象。冼氏家族祠堂的发展情况也大体与此同步。昔日在古良德县地的俚洞村即现在高州市长坡镇雷洞村就建有“冼氏宗祠”一座,每年春秋二祭,冼氏族人都从四面八方乃至海外归来聚集于此,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表达对祖先和亲人的敬意,思念先祖的开拓之功和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盛况空前。而电白县山兜丁村方园三、四十里范围内却找不到一户姓冼的人家或一个冼氏的居民,何来冼氏宗祠呢?谁来祭祖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祭祀山兜娘娘庙的却是由蔡姓与黄姓居民两条自然村进行。据《茂名风物》介绍,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乡傩节,“蔡姓村各户巡视祝神过了,巡行队伍则前往相隔约50的黄姓村巡视”。(250页)如此而已。某些人出于地方的狭隘利益所驱使,妄顾历史,将“娘娘庙”说成“冼太庙”不足为怪;但是有一些所谓知识分子也分不清何谓“庙”,何谓“祠”,岂不令人笑话么?

其四、在南海边娘娘庙即妈祖庙

妈祖是继观音之后出现的又一尊具有全国影响的女性海上保护神。根据海洋家族谱系载,海神妈祖,原名林默,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人。据说她从出生到满月不啼不哭,便取名“默”,或“默娘”。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从少年时代起就在海上救援了不少遇难渔民与商船,被称为“神姑”。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日,林默娘于莆田湄洲岛湄屿峰羽化升天,年仅28岁。据记载,林默生前有灵异,“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廖飞鹏:《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1页。)“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天后宫,当地民众称“娘娘庙”,其香火很盛,尤其以天后出巡,规模巨大。’(《海洋神灵·海神信仰分析》,247页)。南北两宋王朝对妈祖册封十余次,其封号由夫人而天妃娘娘,由天妃娘娘而天后娘娘。因此,从宋代起到清代,“妈祖庙食遍天下,赫濯所昭,代有显应,而于海疆岛屿之间,灵感尤著。”(《台南市大天后宫铸钟缘起碑记》,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325页)由于妈祖不仅为民间所信仰,而且成了官方认可的海神,使妈祖信仰在全国进一步传播,成了全国普遍信奉的海神。

我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海洋渔民的海洋神灵信仰与海上渔业生产捕捞紧密地联系着。据《福建省志·民俗志》记载,福建沿海古代渔民于“每年春节过后,第一次出海要占卜择日,一般是到妈祖庙(或叫天后宫、娘娘庙)进香。求问时机良辰,由神意定夺出海佳期。这种风俗到今仍然保存下来,在我国沿海其它地方也存在这一风俗。”据考证,明清以来我国东南以及南部沿海渔民出海以占卜择定日子的习俗与上古生活在这一带古越族的“鸡卜”习俗存在某种承继关系。

沿海渔民很重视渔汛出航前对海神的祭祀。在定出海日期后,要从神庙(娘娘庙)中将香火带到船上的金龛中,而且渔家要备祭品到海滩上设立祭神。渔汛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些相关的仪式。船老大要带领全体船上人员捧着猪头到船前,面向大海,烧香磕头,祭船敬龙王敬天后娘娘。

随着海洋商业贸易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与越南、缅甸、泰国、印度以及东边的朝鲜半岛、日本等有海洋贸易关系。“天后娘娘”便成为海商专门祭拜的保护神。在日本长崎到今还有圣福寺、兴福寺、崇福寺、福济寺合称为“唐四寺”,内均设妈祖堂,正中祀天后娘娘,旁祀关帝与观音大士。以上这些寺院是由不同地域海商、船主创建的。

在沿海一带海洋移民通过海路向异地迁徙安居时,不仅携带着神灵的香火和偶像以保护其在海上迁徙中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在移居地建庙供奉,使之成为移民社会的精神支柱与象征。

根据《海洋神灵》记述,在海洋移民奉祀的诸神中,海神妈祖(或称天妃娘娘、天后娘娘)是移民的普遍尊奉的神灵,因此其传播也就最广,不但我国海域的台湾、海南等岛屿建有娘娘庙,而且海外的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以及大西洋对面的美国西太平洋的檀香山、旧金山甚至法国的巴黎等地都建有“娘娘庙”,供奉天后娘娘。

由于广东与闽台海洋区域毗邻,闽粤海洋商业贸易的业缘联系以及南宋末福建莆田移民抵达雷州半岛与海南岛,所以闽海海域宋代崛起的海神妈祖信仰也传入两广区域并有相当程度的流行,而且其信仰之热心与虔诚不逊于福建人。早在宋代,闽人刘克庄就曾说过:“广人事妃,无异于莆,盖妃之威灵远矣。”(刘克庄:《后村集》,卷三十六)

电白县山兜“娘娘庙”与世界各地的妈祖庙有非常相似之处:

①山兜“娘娘庙”的庙额与世界各地大多数“娘娘庙”的庙额相一致。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事实上是所供奉的都只是一尊“妈祖神像”。如果把山兜“娘娘庙”说成为“冼太庙”的话,那在江苏内地的太湖吴兴大钱口的“娘娘庙”和高州石牛岭的“娘娘庙”,不也是冼太庙了吗?若不然,又作何种解释呢?

②神性功能的“增殖”现象在信仰的传播过程中也同样普遍存在。神灵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当它传播出去之后必要发生变异,必然会与当地信仰文化相结合,使原来的神灵增加了当地信仰文化内蕴,成为当地人认同的神明。这样的神明对当地民众才具有强烈的亲和力。众所周知,海神妈祖是海商、水手等的航海保护神,但同时也是渔民的财神,而福建泉州某些地方,则将妈祖奉为“谷神”。山兜丁村过去也是如此。因为电白临海,很多群众靠打鱼为生,因此敬奉“天后娘娘”就有历史的渊源了。

③神灵的祭祀日基本相符,但同样会随着其信仰的传播而在接受地发生变化。神灵的祭祀日是指神灵的诞生日(或降生日)、忌日(成道日)。没有祭祀日的神灵信仰是不可思议的。据文献资料记述,妈祖的生日与忌日亦即神诞日与升天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九月初九日,这是举行祭祀、庙会的重要日子。在莆田乃到福建,祭祀妈祖都是在上述两个日子举行的。而蓬莱娘娘庙却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要举行庙会,当地传说这一天是娘娘的生日。山兜丁村的乡傩节,今电白人称之为冼夫人圣诞,实际是天后娘娘的神诞日,则定在农历正月十七日,这其实是借古时候地方上“耍十五,闹十六,玩十七”或“前三后四”的习惯,把元宵节延长,再造一个民俗活动的高潮而已。

据悉,全国各地祭祀冼夫人的活动以冼夫人诞辰(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为盛大,也最普及。《广东通志》卷九三引《茂名县志》云:“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夫人生辰,正日及前后数日,演戏祭奠,有庙处皆然。”总的说来,冼夫人诞辰的祭祀活动的规模以广东高州城的冼太庙为最。《茂名县志》云:在高州,十一月二十四日及其前后数日,凡有冼庙之处都“演戏祭奠”,而高州城冼庙及高州旧城冼庙,由于是官方的祭祀,“春秋仲月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诞辰,本府率官属致祭。”所以,场面和影响力最大。

④电白县和其他沿海地区一样信奉妈祖,把妈祖当作保护神。电白县电城镇自古近海,山兜丁村距电城镇仅有数公里之隔,是渔农兼营的沿海乡村,民众信奉海神妈祖是必然的事。据黄氏族老说,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重修黄氏族谱,访查黄氏族人时反映,山兜娘娘庙是黄、蔡二姓共同倡议、捐资创建于明朝,供奉的是天后娘娘,与霞洞晏公庙同为海神庙。村里祭祀活动平时是围绕渔汛期和农事活动展开的,渔汛期、春播秋收,人们要到“娘娘庙”烧香祭祀,祈求年顺岁丰。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电白县山兜“娘娘庙”不是“冼太庙”,也不是“当地冼氏宗祠。”“娘娘庙”者,顾明思义乃“妈祖庙”也,供奉的神灵是“天后娘娘”,不是冼夫人。
3
  • 上一篇:“旧城”的历史
  • 下一篇:浅析“娘娘庙”不是冼太庙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