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史海集贝>>读史有感

共有 3055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浅谈冼夫人文化与儒家学说

发表日期:2007年7月3日   作者:丁仁体 【编辑录入:xianzhou

前言

 

自从“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后,儒家学说逐渐式微,尤其是经过“文革”期间开展全国性,全民性的“批林批孔”运动之后,对孔孟之道噤若寒蝉。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儒家学说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上悄悄地复兴。诸如有教读《三字经》的小学,与教读《论语》的中学,有的地方或修建孔庙、或立孔子像、或举行大型祭孔会,甚至有人在孔子像前举行婚礼等等。《人民日报》今年615日发表《儒家伦理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一文,更直接了当地提出:汲取儒家“仁爱”的思想精华,继承儒家“考悌”的合理内容,,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恰巧在清代同治年间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林召棠状元正是以《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这一会试试题夺魁的。有鉴于此,在儒家学说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之际,笔者也从冼夫人文化与儒家学说这一个方面略谈浅见。

一、冼夫人坚持国家统一思想与儒家“民贵、君轻”之说。

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实行之后,从汉代开始,降至清朝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階段中,儒家学说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居于主导地位。“幼贤明,多筹略”的冼夫人在同汉人交往中,自然会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特别在冯冼联婚后,由于其家翁冯融是个“知书识礼”的士大夫,“汲收文华,士相与为诗歌”。因此在这种书香门第的熏陶下,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冼夫人对儒家学说更会进一步理解,为日后应付朝代的更迭打好基础。在经历梁、陈、隋三代中,冼夫人对陈朝感情最深。早在梁末侯景反时,“夫人总兵与长城侯陈霸先会于贛石。还,谓宝曰:‘陈都督大可畏,极得众心。我观此人必能平贼,君宜厚资之’”。及陈霸先代梁建立陈朝后,冼夫人即以扶南犀仗贡献。而四传至后主陈叔宝,则骄奢淫侈。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隋宫》七律中,有“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之句,以讽刺隋炀帝和陈后主这两个荒淫亡国之君,。至“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喻以亡国,令其归化,并以犀仗及兵符为信”时,鉴于隋已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朝一百六十多年大分裂,大混乱的局面,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情况,冼夫人作了明智的选择,即是舍弃“君为臣纲”的愚忠,不为陈后主这个昏君作“兴灭国、继绝世”(见《论语》)之举,而是汲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孟子》)的精神,归附“吊民伐罪”的隋文帝杨坚,为国家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对陈亡之事,冼夫人只“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这种“恸哭”应看作为对“极得众心”的开国之君陈霸先的悼念,而不是“亡国之恨”。

二、冼夫人的家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之谈。

冼夫人之所以成为历史人物,被奉为岭南“圣母”,被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使诸俚獠诚服,还得力于家教有方,印证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之谈。

“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在咏《冼庙》诗中赞扬冼夫人的名句。的确,冼夫人为了教育后代,先将梁、陈、隋三朝赐物各藏于一库,然后“每岁时大会,皆陈”‘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俱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然而对未尽赤心的子孙,冼夫人则绳之于法,以齐其家。隋文帝开皇十年,“番禺人王仲宣反,首领皆应之,围洸于广州城,进兵屯衡岭。夫人遣孙暄帅师救洸。暄与逆党陈佛智素相友善。故迟留不进。夫人知之,大怒,遣使执暄,系于州狱;又遣孙盎出讨佛智,战克,斩之,进兵至南海与鹿愿军会,共败仲宣”,岭表遂定。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见《大学》)冼夫人还是以此论点付诸实践的。其心正、身修的突出表现在对待儿子冯仆的生死问题上。陈宣帝太建元年,广州刺史欧阳

纥谋反,召仆至高安,诱与为乱。仆遣使归告夫人。夫人曰:‘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遂发兵拒境,帅百越酋长迎章昭达。内外逼之,纥徒败散。”如果冼夫人稍存私念,顾及亲生独生子冯仆成为人质的安危而犹豫不决,会使军心涣散,纥徒坐大,后果不堪设想;而‘赤心向天子’、‘唯用一好心’的训言,也付之东流,无法取信于子孙,难以齐其家。只缘有了“修身、齐家”的力量,所以在“降委夫人招慰亡叛”时,“夫人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獠,所至皆降。”岭南平治。

三、目前,重在学习传统文化

从冼夫人文化中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力量的坚强。包涵冼夫人文化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命脉,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近百多年来传统文化式微,人的道德也随着式微。虽然法律繁多,而社会治安问题仍很严重。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谈:“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其根源就是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十多年前,赵朴初先生等八位知名老人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曾联名上书,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指出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断层的危险,必须从幼年学起等,可惜此举并未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切文化发展都经历着不断继承、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都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新都是适应环境、与时惧进,这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拿儒家学说来说,孟子是在继承孔子学说中“仁”的核心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已从春秋到战国的环境,提出“民贵、君轻”之谈,这就是创新。但是抛弃传统文化的创新,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站不住脚的,顶多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从目前情况来看,继承传统文化是以德治国的需要,抵御外来文化糟粕侵略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习、学好传统文化。如果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怎能分清糟粕与精华?何况“精华”、“糟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这两者会互相转变。因此,只有认真学好,才能像冼夫人那样,在大风大浪中承继传统文化,为国为民作出贡献。

0
  • 上一篇:略论走上神台的冼夫人
  • 下一篇:冼夫人文化传承初识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