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学术争鸣>>故里存疑

共有 8332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高凉”和“高州”的历史沿革

发表日期:2007年10月18日   出处:2003年论文集 作者:周运信 【编辑录入:xianzhou

  高凉,是古代岭南地区的重要郡县。称为“高凉冼氏之女”的冼夫人就诞生在高凉郡。由于高凉县、高凉郡时废时复,县郡治所数易其地,致有些史书记后不记前,把迁治后的高凉郡治地当作始置治地。现在对冼夫人故里之争,实际是对高凉郡治地和地域之争。因此,依据正史和199912月出版的《广东省志·地理志》、及史书论述高凉郡县和高州的地域,始置治地,郡属变化的资料来详细比较、分析,对正确认识高凉郡县、高州历史,实属必要。

一、秦朝在岭南设置郡

  古代,人们把五岭(大庾、始安、临贺、揭阳、桂阳五个山岭)以南的地方,称为岭南。又因是少数民族俚族聚居的地方。俚族又叫“越族”或“南越”。南越概括了地名和种族名。(摘自1980年中华书局《冼夫人》)。因比中原地区开发迟,故有些史书又称“南蛮”。

岭南在秦朝前还没有郡县的设置。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治在今广州)、桂林(郡治广西桂平)、象郡(郡治在今广西临尘)三个郡。其地域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及福建西部,贵州东部、越南北方少部分。

高州市前身为茂名县,属桂林郡。据《旧唐书卷41,地理志卷21》载潘州管辖南巴,潘水等三县中的“茂名  州治所,古瓯、骆越地。隶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之地”。州治所即是唐朝时的潘州治所。

  秦统一岭南后不久,便爆发了农民大起义,一时天下大乱。此时,随秦始皇南征进入岭南的龙川令越佗,在郡尉任嚣支持下,据岭南之地自立王国,改国号“南越”,自称“南越王”(公元前204-公元前137年)。赵佗实行“和辑汉越”政策,使移居岭南的各族人民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开发南疆。赵佗在汉高祖刘邦时曾臣服于汉,并接受朝廷对南越王的称号。但吕后时期,汉朝廷不给南越开发急需的金铁田器和牲口,即使给予马、牛、羊,也只给公的,不给母的,使其无法繁殖。吕后还派人到赵佗家河北掘挖赵氏父母的坟墓,致汉越恶化,赵佗自尊为南越武王。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公元前163年在位)时,厚赐赵氏兄弟,又派陆贾出使南越,赵佗再次臣服于汉朝。(摘1987年《岭南掌故》等)。

二、西汉在岭南建七郡及高凉县

  汉元鼎五至六年(公元前113-111年),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将王位传给汉族妻子樛(音鸠)氏生的儿子赵兴,赵兴要求汉朝将南越列为内属诸侯。引起南越丞相吕嘉的不满,遂萌叛汉之心,于元鼎五年杀赵兴,立婴齐前妻越族女子麦氏之子建德为王。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得知后便抓住时机派出大军进攻南越,平息南越叛乱,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止,结束了共五代九十三年的南越王国的历史(摘200011日《广州日报》等)。

汉武帝平定南越王国后,在岭南设立了南海、合浦(郡治在今广西合浦东北)、苍梧(郡治在今广东封开县广信),郁林(郡治在今广西布山)、交趾(郡治在今越南河内附近)、九真(郡治在今越南清化附近)、日南(郡治在今越南广治附近)等七个郡,隶属于交趾刺史部。交趾刺史部地域包括海南,广东大部分(南雄属杨州刺史部,英德、韶关、连县属荆州刺史部)、越南北方、广西大部分(靖西属益州刺史部)和福建西少部分。

  高凉县属合浦郡地。据《前汉书、地理志》载:“合浦郡  武帝元鼎六年置,曰桓合浦属交州。户一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按该志载是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崖五县。

  关于高凉县的始置治地。据商务书局在1931年初版,1982年重印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既载高凉县治地在阳江北,又载高凉县治在高州的高凉山下。载道;“高凉县  汉置,南朝宋废。故治在今广东阳江县北。”又载:“高凉山  在广东茂名县东北。(舆地纪胜)‘本名高梁山。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改高梁为高凉。’建安十六年衡毅,钱博拒步骘于高要峡。毅死,博以其属亡于高凉。盖即此山云。或云汉高凉县盖置于山下。”标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的高凉县治在高州市高凉山下。

1986年,广东地图出版社《广东地名探》载:“高州汉高凉县,属合浦郡,东汉末,吴已占有南越,升高凉县为高凉郡……高凉县置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故高州县为茂名市领导下最老的一县。”该书列载的今恩平、阳江、阳春、化州、吴川、廉江、电白等县时都指出“汉属合浦郡高凉县地”。1959年析茂名县(今高州市)置的茂名市,当然在汉时属高凉县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广东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挂帅,199912月出版的《广东省志、地名志》载:“高州县  在茂名市中部,鉴江中上游。县政府驻高州镇。1987年辖24镇、乡。境内窦江与石骨水之间有高凉山、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高凉县,三国吴没高凉郡。南朝梁于郡治兼置高州。隋大业三年(607年)置茂名县。1959年划公馆、鳌头等地置茂名市,余下与信宜合并称高州县(1961年信宜划出)。1983年属茂名市辖”。清楚地肯定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的高凉县治地,三国吴置的高凉郡治地,南朝梁置的高州治地均在高州市境内,并特别指出高凉县、高凉郡都以高州市境内的高凉山命名的。

  明朝嘉靖(1522-1566)黄佐《广东通志》指出“高凉县邑于电白废基”。即电白县治旧城之前曾为高凉县治地,因南朝梁置的电白郡辖电白县(郡县治在长坡镇旧城村),隋平陈后郡废。明成化三年(1467年),电白县迁治神电卫(今电城),原电白县城被废称为旧城村(即今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

三、三国吴置高凉郡和高兴郡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国吴孙权建置高凉郡。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合浦郡武帝置。雒阳南九千一百九十里。五城。户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口八万六千六百廿七。”五城该志载合浦、徐闻、高凉、临允、朱崖五县,并特在高凉县尾脚注:“高凉   建安二十五年,孙权立高梁郡。”这是正史对高凉郡的最早记载。又据《三国·吕岱传》载:“延康元年,代步骘为交州刺史。到州,高凉贼帅钱博吃降,岱承制博为高凉西部都尉。”延康元年和建安二十五年同是公元220年,均表明了三国吴孙权建置高凉郡的时间是公元220年。

  然而,南朝《宋书·州郡志》载:“高凉太守,二汉有高凉县属合浦郡。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吴分治思平县。不知何时徙。吴又立高熙郡。太康中并高凉。”这里的高熙郡实为高兴郡。因两者建置时间不同。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高兴郡 三国吴置。晋省。”“高熙郡 南齐置。梁改置平原郡。”

  汉献帝(189-220年在位)是东汉末期的皇帝,而当代的《后汉书·郡国志》却不记载郡治思平在建安二十三年(218)置的高凉郡,只记载东汉与三国吴交替的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的高凉郡。

因高凉郡建置年代久远,时废时复时迁,致各史书和地方志,对正史载的高凉郡的建置时间、治地及徙迁治地采取记后不记前的记载。其一,1982年重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高凉郡 三国吴置。治安宁县。在今广东阳江县西三十里。南朝宋徒治恩平。在今广东恩平县北二十里。隋复还故治。”其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高凉郡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孙权置。治所在思平县(今广东恩平县北)。西晋时移治安宁县(今广东阳江县西)。”其三,1979年秋出版《辞海》载:“高凉郡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孙权分合浦郡置,治所在安宁(今阳江西),辖境相当今广东电白,阳江及恩平等地。南朝宋治恩平(今县北),齐复治安宁。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此记载把高凉郡辖地缩得很小。

综上所述,记载高凉郡建置时期是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但郡治思平的建置时间没有按《宋书·州郡志》载的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把恩平(思平)和安宁两县作为高凉郡的互迁复治地则不合历史事实。因《隋书·地理志》载隋大业复置的高凉郡统辖连江、电白等九县中指出:“海安  曰齐安。宋置齐安郡。”而恩平县是由海安改置的。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恩平县  晋置。南齐曰齐安。隋改曰海安。唐初改曰齐安。后改为恩平。宋初废入阳江县,故治在今广东恩平县北。按晋宋志高凉郡皆有思平县。思恩字形相似。唐改齐安为恩平,是复晋宋故名。而字画稍讹耳。”

1975年《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三国吴·交州图》标出高凉郡治在思平,而在《西晋·交州广州图》标出高凉郡治在安宁。这些记载和图集所载都以正史记载不相符合。

事实上,三国吴孙权置的高凉郡治在良德。据《旧唐书·地理四》载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高州移治良德辖管电白、保宁等三县中的“良德  汉合浦县地,属合浦郡。吴置高凉郡,宋、齐不改。”此标明吴孙权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建置的高凉郡治所在良德,直到南朝宋代(420-479年)、齐代(479-502年)都未改动,到梁代(502-557年)后期的大宝元年(550年)才迁治安宁县(梁改为高凉县,唐又改为西平县),这与冼夫人有密切关系,仅一百年后又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高州又从西平县(原安宁县)迁治良德,这与冼夫人之孙、高州都督冯盎有关,这是后话。

  高凉郡在建置时辖管高凉、思平、安宁三县(见《广东省志·地名志》)。

四、晋朝省高兴郡入高凉郡

  高凉郡在三国吴建置时属交州,到永安六年(263年)正式属广州。据《晋书·地理志》载:“广州  案禹贡扬州之域。秦末赵佗所据之地,及汉武帝以其地为交趾部。至黄武五年分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立为广州。俄复旧。永安六年复交州置广州。分合浦北部以都尉领之。”

  高凉郡在晋时辖管三县。据《晋书·地理志》载:“高凉郡  吴置。统县三,户二千。”按该志载是安宁、高凉、思平三县。

晋朝时高兴郡辖管五县,《晋书·地理志》载:“高兴郡  吴置。统县五。户千二百。”按该志载是广化、海安、化平、莫阳、西宁5县。并指出“武帝省高兴郡。”西晋的晋武帝是公元265-290年在位。如按《宋书·州郡志》载高兴郡在“太康中并高凉”。太康是公元280-289年,中期指公元285年前后是高兴郡并入高凉郡。

  西晋时,由于高兴郡并入高凉郡,到东晋时,“高凉郡下设高凉、莫阳、广化、思平、安宁、石门、长度7县。”(《广东省志·地名志》)

五、南朝宋代高凉地域析至四郡

  据《广东省志·地名志》载:“南朝宋时广东大部分地区属广州,下设义安、东官、南海、新会、宋煕、新宁、晋康、绥建、乐昌、苍梧、宋建、高凉、永宁、宋康、海昌15郡。”并指出“在今电白县设置永宁郡”。因而,高凉地域在南朝宋(420-479)由高凉郡析置出永宁、宋康、海昌3郡,共四个郡。

  宋康郡在宋元嘉九年(432年)置,治所在广化(今阳西织篑)。据《宋书·州郡志》载:“宋康太守 本高凉西营,文帝元嘉九年立。领县九。户一千五百一十五,口九千一百三十一。”领县九,按该志载,指广化、单城、遂度、海邻、开宁、绥定、石门、威单、化隆9县。

海昌郡在宋元嘉十六年(439)置。《宋书·州郡志》载:“海昌太守  元嘉十六年立,何覃化县。领县五。户一千九百二十四,口四千七百十四。”领县五。按该志载,是宁化、武宁、永建、招怀、兴定。郡治宁化县(今电白树仔镇莘陂—1995年《冼太夫人与电白》)。

《宋书·地理志》载高凉郡“领县七。户一千四百二十九,口八千一百二十三。”领县七,按该志载是思平、莫阳、平定、安宁、罗州、西巩、禽乡。其中罗州县在今化州,平定县治在今吴川平定墟。据《广东省志·地名志》载:“平定又名新墟。在吴川县城西21公里。属黄坡镇。近处有那江墟,清未贼劫墟散。民国元年(1912年)重建,因是南朝刘宋平定县治旧址得名。”

至于《广东省志·地名志》载南朝宋时“在今电白县北设置永宁郡。”在《宋书·地理志》里没见记载。198510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永宁郡  南朝宋泰始中置。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北。隋开皇十年(590年)改为永宁县。”而《隋书·地理志》把永宁郡载为“杜原  曰杜陵。梁置杜陵郡,又有永宁、宋康二郡。平陈时废为县。十八年改杜陵为杜原。宋康曰义康。大业三年三县并废为杜原。”2000年《电白县志》也没有永宁郡在电白县的记载,只有200212月,电白炎黄文化研究会、电白冼太夫人研究会编《炎黄风韻》6-7期合刊第31页载“沙琅江流域就是永宁郡地。”

六、南朝齐代高凉地区增至六个郡

《广东省志·地名志》载:“南朝齐时广东改属3个州,广州、湘州、越州。”高凉地区属广州、越州。“广州下设义安、东官、南海、宋隆、乐昌、绥建、晋康、新宁、新会、齐建、广熙、高凉、齐安、宋康、海昌、齐乐、永宁17郡。”“越州下设高兴、合浦2郡。”其中高凉地区有高凉、齐安、宋康、海昌、永宁、高兴6郡。

  南朝齐代,各郡所辖县数。据《南齐书·州郡志》载:“高凉郡领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7县)。”“宋康郡领广化、石门、化隆、遂度、威单、开宁、海邻、舆定、绥定(9县)。”“海昌郡领宁化、招怀、永建、始化、新建(5县)。”

历史上有二个不同时期的高兴郡,第一个是郡治广化的高兴郡,第二个是今化州的高兴郡。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高兴郡  三国吴置,治所在广化县(今广东阳江县西),西晋太康中废。南朝齐置,治所在高兴县(今广东化州县)。隋开皇时废。”南朝齐代置的高兴郡辖县数,据《广东省志·地名志》载:“高兴郡下设宋和、高兴、宁祥、威成、夫罗、南安、归安、陈莲、高威9县。”

  齐安郡在《隋书·地理志》载是宋置,但在《宋书·州郡志》没有记载。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齐安郡  南朝齐置,治所在今广东齐安县(今广东恩平县北)。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所载县数,据《广东省志·地名志》载:“齐安郡下设齐安县。”

七、南朝梁代高凉地区二州十二郡

  据《广东省志·地名志》载:“南朝梁设广州、新州、瀛州、成州、静州、泷州、建州、高州、罗州、东衡州、西衡州、南合州、越州、崖州共14州。崖州下属无郡县。”这样,高凉地区有高州、罗州(治石龙县即今化州)2个州。“高州下属有高凉、电白、杜陵、阳春、宋康、永宁、齐安、连江、海昌、南巴10郡。”“罗州下属有石龙、高兴等2郡。”

  南朝梁代各郡管辖的县数。由于南朝《梁书》没有地理志,只能按《广东省志·地名志》所载县数。“高凉郡下设高凉县。”“杜陵郡下设杜陵县。”“电白郡下设电白县。”“阳春郡下设阳春、甘泉2县。”“宋康郡下设广化,单城、遂度、海邻、化隆、开宁、威潭、舆定,绥定10县。”“齐安郡下设齐安县。”“连江郡下设连江、梁封2县。”“海昌郡下设海昌、宁化、永建3县”“南巴郡下设南巴县。”“石龙郡设石龙县。”“高兴郡下设宋和、宁单、高兴、威城、夫罗、南安、归安、陈莲、高城、新建10县。”永宁郡不设县。

  关于高州的州治地,前面已引199912月出版的《广东省志·地名志》载高州县“境内窦江与石骨水之间有高凉山,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高凉县。三国吴设高凉郡。南朝梁于郡治兼置高州”标明了高州的州治在今高州市境内,即今高州市长坡镇旧城。又据明嘉靖(1522-1566年)黄佐《广东通志》载:“梁大同元年春正月,梁复以肖励为广州刺史,秋六月,梁立高州于高凉郡,以孙简为高州刺史。”梁大同元年是公元535年,也标明高州立于当时郡治在良德的高凉郡内的长坡镇旧城。到梁代(502-557)后期(550年),高州和高凉郡才迁治安宁县(今阳江白沙),这与冼夫人有关。

冼夫人被隋文帝封为谯国夫人,《隋书·谯国夫人传》载:“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标明冼夫人出生在高凉郡。“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聘以为妻。”冼夫人与高凉郡太守冯宝结婚后,居住在高凉郡治地良德,协助丈夫冯宝处决郡事,便出现“政令有序,人莫敢违”的局面。

  梁大宝元年(550年),高州刺史李迁仕暗通侯景搞叛乱,企图召令冯宝助他谋反。冼夫人劝丈夫冯宝莫前往。利用其州城空虚之机,带领“千余人,步担杂物,唱言输赕”,从高凉郡治出发,很快到达相距三十五里的州城,击败了高州刺史李迁仕。此后,新任官员害怕冼夫人势力,把高州和高凉郡迁治安宁县,并把安宁县改为高凉县,(唐武德四年改为西平县。)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安宁县三国吴置。治所在今广东阳江县西。南朝梁改名高凉县”。“西平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高凉县改名。治所在今阳江县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废”。

高凉郡迁治安宁县(高凉县)后,作为梁代的高凉郡太守冯宝,仍居住在良德,卒后也葬在良德。据明朝嘉靖黄佐著的《岭南遗书·广州人物志·冯融传》载:“自融而上,坟墓皆在新会,宝以后乃居高之良德焉”。标明了自冯宝后及其儿孙冯盎等都居住在高州之良德。又据《茂名县志》及各地《冯氏族谱》都记载:“冯盎的祖父冯宝葬于良德东十五里凤凰山磨盘岭,坐巽向乾乙亥。”

八、南朝陈代高凉地区按属二州十二郡

  南朝陈代(550-589),高凉地区同梁代一样,共二个州(罗州、高州)十二个郡,三十七个县,比梁代增加四个县。其中海昌郡辖海昌、宁化、永建、化召、熙潭、招集6县(见《广东省志·地名志》)。

  高凉郡自梁代后朝(550年)迁治安宁县(后高凉县),良德成了无郡县地方,然而冼夫人在追击暗通侯景搞叛乱的高州刺史李迁仕时,“迁仕遂走保于宁都,夫人总兵与长城侯陈霸先会于赣石。”(《隋书·谯夫人传》)同陈霸先建立战斗友谊,给北上援台的陈霸先以军事物资援助。陈霸先建立陈朝后,特于陈永定二年(558年)在冼夫人家乡建立务德县,后于陈祯明二年(588年),改务德为良德县,属高州高凉郡。《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良德  陈置务德县,后改名。宋省。故治在今广东茂名县怀德乡。”

  《广东省志·地名志》载南朝陈代“高凉郡领高凉、务德”2县。务德即良德县。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务德县  南朝陈置,治所在今广东高州县东北。后改名良德县”。

1991年《茂名市地名志》载:“良德县  南朝陈末以务德县改称。治所在今高州县东北。辖今高州县东北部。属高州高凉郡。隋属泷州(永熙郡),唐属高州高凉郡。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省入电白县(旧电白县)。”

九、隋朝时高凉地域只设高州(高凉郡)

  隋朝(581-618)建立初时沿用北齐、北周的州、郡、县制,郡县多而乱,冗官多而滥。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接受兵部尚书加银青光禄大夫杨尚希提的“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魏汉及晋,郡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县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人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隋书、杨尚希传》)的改革地方行政建议,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对地方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实行州(郡)、县二级行政,废郡留州省县。高凉地区的改革:(1)废并郡称县:废并电白郡、海昌郡为电白县。(2)废郡为县再并县:杜陵郡为杜陵县(后改杜原县),废永宁郡为永宁县,废宋康郡为宋康县(后改义康县),大业初三县并废为杜原县;废连江郡为连江县,废南巴郡为南巴县(隋大业初并入连江县)。(3)废郡称县:高凉郡废为高凉县,阳春郡废为阳春县,齐安郡废为海安县(初时为齐安县)。(4)废并郡置县:把梁代置的罗州领高兴、石龙2郡管辖12个县并废为石龙县和新置吴川县、复置茂名县。(5)改属州郡:良德县由陈代属高凉郡管辖改由泷州辖。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复郡时,高州复为高凉郡,泷州复为永熙郡,良德属永熙郡管辖。据《隋书·地理志》载“永熙郡  梁置泷州。统县六。户一万四千三百一十七。”的六县中载“良德  陈置,曰务德,后改名焉。”直到唐武德五年(622年),冼夫人之孙冯盎任高州都督时,才把自己家乡——良德县划归高州管辖。

高凉郡和高州自梁代后期(550年)迁治高凉县(由安宁县改)后,高凉县成为州、郡治一统地方。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留州时,高凉县为高州治地;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复郡时,高凉县(唐武德五年改为西平县)又为高凉郡治地。同是管辖高凉、茂名等九个县,现据《隋书·地理志》所载于后:

高凉郡  梁置高州。统县九,户九千九百一十七。

高凉  旧志高凉郡,平陈废,大业初复置。

连江  梁置连江郡,平陈郡废。梁又立梁封县。开皇十八年改为义封。梁又置南巴郡。平陈郡废为南巴县。大业初,二县并入。

电白  梁置电白郡。平陈郡废。又有海昌郡废入焉。

杜原  曰杜陵。梁置杜陵郡。又有永宁、宋康二郡。平陈并废为县。十八年杜陵曰杜原。宋康曰义康。大业三年,三县并废为杜原。

海安  曰齐安。宋置齐安郡,平陈郡废,开皇十八年改县名焉。

阳春  梁置阳春郡。平陈郡废。

石龙  旧志罗州高兴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废。

吴川

茂名

  新置的吴川县治在吴阳镇。据《广东省志·地名志》载吴川县的“吴阳镇。在县境南部,南频南海,西临鉴江,以吴家地处大海之北得名。自隋代起长期为吴川县治。1957年设吴阳乡。”据《广东地名探源》载:“1949年吴川县治地迁往黄坡,1954年吴川县治迁梅菉。

茂名县是复置县。据茂名县有关资料记载,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从高凉县内分置茂名县,但不久县废。据明朝嘉靖黄佐《广东通志》载:“茂名县本为桂林郡。汉为合浦郡。晋始置茂名县。隋属高州,后属高凉郡。”

  隋末(617年),岭南为肖铣所据,于今阳江城始置阳江县(《广东地名探源》)。

十、唐朝高凉地域七个州

  唐朝(618-907)平隋后,增州设县,州郡变动频繁。唐朝由广东隋时12个州(郡),新置15个州,故广东一共设置27个州,其中高凉地域达七个州。根据《新唐书·地理志》和《旧唐书·地理志》载,现对七州介绍于后。

  潘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南宕州,贞观八年(634年)改为潘州。天宝元年,改为南潘郡,乾元元年,复为潘州。州治茂名县城(今高州城),领茂名、南巴(隋废县、武德五年复置),潘水3县(摘《旧唐书·地理四》)。

  “辩州  陵水郡下,本南石州石龙郡。武德六年以罗州之石龙、罗陵、龙化、辩丝、罗肥置。贞观三年更名。天佑元年朱全忠以辩珠近表更名勤州。”“县二:石龙、陵罗。”(《新唐书·地理志》)。

“罗州  隋高凉郡之石龙地,武德五年于县置罗州,领石龙、吴川、陵罗、梁龙、辩南河、石城、招义、零禄、慈廉、罗肥十县。六年改罗州于石龙,于旧所置南石州,割石龙、陵罗、龙化、慈廉、罗肥属南石州。天宝元年为招义郡。乾元元年复为罗州。旧领县五,户五千四百六十,口八千四十一(《旧唐书·地理志》)。但按《新唐书·地理志》载州治石城(今廉江东北)的罗州领廉江、吴川、干水、零禄4县。”

  “春州  隋高凉郡之阳春县。武德四年,平肖铣,置春州。天宝元年,改为南陵郡。乾元年,复为春州。领县二,户五千七百一十四,口二万一千六十一。”领县二是阳春、罗水。(《旧唐书、地理志》)。

  勤州  唐武德四年(621)析春州置。州治富林(今云浮县南),乾元元年(758)年移治铜陵县(今阳春石望镇文明村)。五年州废。通天二年(707)复置。长安中复废。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复置。领铜陵、富林二县(摘《新唐书·地理志》)。

  冯盎是冼夫人孙。《旧唐书·冯盎传》载:“冯盎,高州良德人也。”《新唐书·冯盎传》载:“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隋朝,冯盎曾先后任宋康令、高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跟随隋炀帝伐辽东,迁武卫大将军。隋亡时,冯盎率五万部众奔回岭南,统管广州、梧州及海南一带二千多里。唐武德五年(622年),冯盎率岭南各部落归附唐朝,被唐高祖任为上柱国,越国公,高州总管(旧唐书·地理志载是高州都督),管辖高、罗、春等八州。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冼夫人之孙,高州都督冯盎去世。唐太宗为抚其后人,撤高州都督府,置恩州,高州迁治回冼夫人家乡——良德县。

  “恩州  隋高凉郡。武德四年,平肖铣,置高州都督府,管高、春、罗、辩、雷、崖、儋、新八州。七年割崖、儋、雷、新属广州。贞观二十三年,废高州都督府,置恩州。天宝元年,改为恩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恩州。内有清海军、管戌兵三千人也。领县三,户九千,无口数。”领县三是恩平(州治所。汉合浦郡也,隋置海安县,武德五年,改为齐安,至德二年九月,改为恩平也。)杜陵、阳江(《旧唐书·地理四》)。

  “高州  隋高凉郡,旧治高凉县,后改为西平县。贞观二十三年,分西平、杜陵置恩州,高州移治良德县。天宝元年,改为高凉郡。乾元元年,复为高州。领县三,户一万二千四百。西北至窦州九十二里,北至泷州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潘州九十里,东至春州三百三十里。至京师六千二百六十二里,至东都五千五百二十里。”领县三指良德(汉合浦县地,属合浦郡。吴置高凉郡,宋、齐不改),电白、保宁三县。(《旧唐书·地理四》)

高州迁治良德县前后的贞观期间,高州都督冯盎的子孙任各州刺史。据早在四百余年前的明朝嘉靖(1522-1566)黄佐《广东通志》在“姓氏”栏载:“冯氏归姓冯简子之后,晋末北燕自龙城来居新会,三世为罗州刺史,至隋高凉太守宝,生阳春太守仆,生都督越国公盎,遂为高州大姓,儿孙历任州郡者数十人。”详细论述冯姓由冯业至冯盎的子孙任州郡官的情况。

迁治良德县后的高州,经历唐天宝元年(724年)改为高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高州,于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移治县治旧城的电白县。据《新唐书·地理志》载:“高州高凉郡下,武德六年分高州、电白、连江置,本治高凉。贞观二十三年徙治良德,大历十一年徙治电白。”移治电白县城(今旧城)的高州仍辖良德、电白、保宁3县。

  由此可知,高凉郡从建到止,时废时复时迁,累计四百零一年(公元220-589年,607-622年、742-758年),其中郡治良德三百四十六年(公元220-550年、724-758年)。高州人常说高州市是高凉古郡地,其所指吴建置的高凉郡治在高州良德。

十一、宋朝高凉地区并为三州

  北宋(960-1127年)建立后,沿实行州、县二级行政时,对州县进行大调整,省州并县,高凉地区由原来七个州并省为高州、化州、南恩州三州。属广南西路。据《广东省志·地名志》载:“五代至宋,广东初属广南路,后属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其中“广南西路下设高州、化州、雷州、廉州、钦州、琼州、万安军、崖州(后改朱崖军、吉阳军)、昌化军(后改南宁军)。”南恩州属广东省南东路。现对高凉地区的三个州作简介。

高州,据《宋书·地理志》载:“高州高凉郡下。军事。开宋五年,废良德县。景德元年并入窦州,移治茂名。三年复置,以二年还隶,户一万一千七百六十六。黄银。县三。熙宁四年废窦州,以信宜来属。有银场。茂名下,开宝五年自潘州来属。”具体地说:北宋开宝五年(972),废潘州和南巴、潘水2县入茂名县,省良德、保宁2县入电白县。均隶高州。省怀德、潭峨、特亮3县入信义县,属窦州。太平兴国元年(976),信义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称信宜县。景德元年(1004)高州并入窦州。三年复高州。熙宁四年(1071)窦州并入高州,领茂名、信宜、电白3县(摘自(《茂名市志》载)。

  化州 北宋开宝五年(972)罗州并入辩州,省陵罗县入石龙县。辩州领石龙、吴川2县。太平兴国五年(980),辩州改化州。乾道三年(1167)析吴川西部置石城县。景炎三年(1278)五月,升硇州岛为翔龙县。化州领石龙、吴川、石城、翔龙4县(摘《茂名市志》)。

南恩州  旧治恩平。唐天顺二年(891)移治阳江县。北宋开宝五年(972)废恩平、杜陵入阳江县。庆历八年(1048),恩州改为南恩州,仍治阳江县。熙宁六年(1073)废春州并铜陵县入阳春县。宋朝的南恩州领阳江、阳春2县(摘《宋史·地理志》载)。

十二、元朝高凉地区三个州改为路、后改为总管府

元朝(1271-1368)建立后,只改州为路,后又改为总管府,及改上属,其统县地域无变化。据《广东省志·地名志》载:“元代广东分属两个行中书省,其中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所属广东道宣慰司,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所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下属高州、化州、雷州、钦州、廉州5路。”南恩州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所属广东道宣慰司。

  “高州路下 唐高凉郡,又为高州。宋废高州入窦州,后复置。元至元五年置安抚司。十七年改为总管府。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五,口四万三百九十二。本路屯田四十顷。领县三、电白、茂名、信宜。”(《元史·地理志》)

  “化州路下唐置罗州、辩州、宋废罗州入辩州。复改辩州曰化州。元至元十五年立安抚司。十七年改总管府。户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七。本路屯田五十五顷。领石龙、吴川、石城。”(《元史·地理志》)

  “南恩州 唐恩州,又为齐安郡。宋改南恩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南恩州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户一万九千三百七十三,口九万六千八百六十五。领县二,阳江、阳春。”(《元史·地理志》)

十三、明朝高凉地区为高州府

明朝(1368-1661)建立后,改元代的路为州府。据《广东省志·地名志》载:“明代设广东布政司,洪武时又并为广东道宣慰司,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置广东省处设中书省,以下改路为府。设置潮州、惠州、广州、韶州、南雄、肇庆、高州、雷州、廉州、钦州、琼州11州。”

据《明史·地理志》载:“阳春,元属南恩州。洪武元年属新州。二年六月废入肇庆府。”“阳江元为南恩州治。洪武元年南恩州废,改属新州。二年四月废入肇庆府。”及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复置的恩平属肇庆府。

  《明史·地理志》载:“高州府 元为高州路,属海北海南道,治电白。洪武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九年四月复为府,徙治茂名。领州一县五。”洪武九年是公元1376年,高州由治电白县城(今旧城)徙治茂名(即今高州城)领州一县五按该志载是茂名、电白、化州、吴川、石城(今廉江)、信宜。

  高州府自明洪武九年(1376年)从旧城迁治茂名县(今高州城)后,直到民国元年(1912年)被废。

  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县治长坡旧城的电白县迁治神电卫(今电城)。据《明史·地理志》载:“电白 府东。旧治在西北。今治本神电卫,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成化三年九月迁治于此。”迁治神电卫后的电白县称为今电白。电白县在迁治神电卫时,把在北宋开宝五年(972)并入的良德县地和县治地附近的地域划给茂名县(今高州市)管辖。据此,《高州府志》载:“电白县旧城即高凉郡土城,元大德八年,即徙茂名,以此为县城。明正德年间,毁于徭寇,旋修复。明成化四年迁于神电卫(今电城)即今电白县城,割付郭、朗韶、地安、怀德等六乡属茂名县,废县城为电白堡。”此六乡人们惯称为旧电白。其中朗韶乡是良德县地。怀德乡是良德县治地。《茂名县志》载:“良德废县在今县东北七十里怀德乡,明成化四年以前属电白县,今属茂名县。”

十四、茂名县演为今高州市的地域

  北宋开宝五年(972),废潘州及南巴,潘水2县入茂名县。南巴县治为今电白麻岗镇南巴坡——2000年《电白县志》;潘水县治为今吴川市博铺镇。据《广东省志·地名志》载:“博铺镇吴川县辖镇。在县境中东部。镇区唐武德五年(622年)为潘水县台。原称博畔,后改博铺。古越语水口村。1984年建博铺镇。”可知当时的茂名县地域宽阔,南部东到麻岗镇东,西至梅菉。南频南海。后逐缩减地域。

  明朝成化三年(1467)电白县从旧城迁治神电卫(今电城)时,把县治旧城的付郭及怀德等六乡划归茂名县,茂名县则把下博乡即原南巴县地(霞洞、林头、大衙、麻岗等今电白西面)划给了电白县。1951年,电白县从电城迁治水东。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起,时至民国的梅菉都属茂名县地。民国“18年,为缓冲茂名、吴川两县水上运输纠纷,设梅菉管理区,辖梅菉城区,归南路绥靖专员公署管辖。”(1997年《茂名市志》)。据《广东地名探源》载:“清时有梅菉圩。1926年设立梅菉市筹备处于此。1929年改梅菉市政局,1932年10月改梅菉管理局,1950年改为梅茂县,此为县治地。1953年废县入吴川,此为吴川县梅菉镇。1954年吴川县驻地从黄坡迁来。”

1958年,茂名县潭巴约56平方公里的地域划属吴川县。”(1997年《茂名市志》)

1958年5月12日,成立茂名市政筹备处,23日改为茂名工矿区城市筹备处,8月26日成立茂名工矿区市,以后陆续将茂名县公馆乡全部和袂花、鳌头两乡的一部分(今金塘、公馆、新坡、高山、镇盛、鳌头、袂花七个镇)划给茂名工矿区市(1959年5月9日更名为茂名市);小良(肇祥)划给电白县;兰石、南盛、龙首、高栈等划给化州县;1961年分县后,兰石、龙首、高栈等划给吴川县,南盛划给化州县。(摘自1997年《茂名市志》和1984年《高州市史》第3期)。

1958年11月茂名、信宜两县合并为茂信县(未发印信),后正式定名为高州县。县治高州镇。1961年4月1日起分为高州、信宜两县。原信宜县除古丁、马贵、深镇三个公社划归高州外,全部划归信宜县;原属茂名县地区的古丁、马贵、深镇为高州县。(见1984年《高州文史》第三期)

1987年,根据群众的要求和上级批准,将分界公社的山阁、烧酒、霞池、黄杰、禄村、合益、金塘岭、福居等八个大队划归茂名市,成立山阁公社,现为山阁镇。(见1984年《高州文史》第3期)

经国务院批准,1993年6月8日,高州县升格为高州市。

十五、结语

  历史上有二个高凉县,最先的高凉县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地在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到南朝宋废(420-479年)止,经历五百三十余年;第二个是三国吴析高凉县置的安宁县(治地今阳江白沙),经相隔一百三十年后到南朝梁代后期(550年)改为高凉县(后高凉县),到唐武德五年(622年)改为西平县止,仅七十二年。

  三国吴孙权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建置的高凉郡治在良德,至南朝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未改,直到梁代后期(550年)才迁安宁县(后高凉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高州(凉)又迁回良德。累计高凉郡历史四百零一年(公元220-589年,607-622年,742-758年),其中郡治良德的高凉郡则达三百四十六年(公元220-550年,742-758年)。论良德县的郡属,由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直到南朝陈代末(589年),及唐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良德县都属高凉郡。

  高州始置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治所在今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后于大宝元年(550年)迁安宁县(后高凉县),不到一百年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又迁回良德县。唐大历十一年(776年)迁治电白县城(长坡旧城)。后虽经时废时复时改时析迁。到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复为高州府,迁治茂名县城(今高州镇)管辖茂名、信宜、电白、化州、吴川、石城(廉江)六县,简称高州六属。直到民国元年(1912年)才废府。

  综上所述,西汉置的高凉县,三国吴置的高凉郡,南朝梁置的高州,始置治所和历史改革大部分时间都在高州境内。可知冼夫人(512-602)是南北朝时高凉郡人,亦即高州市人。

8
  • 上一篇:对“冼夫人墓落定电白”一文的质疑
  • 下一篇:关于冼夫人故里的探究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