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英雄史诗 |  学术争鸣 |  文物古迹 |  名城建设 |  史海集贝 |  冼庙文化 |  冯冼世族 |  故里风采 |  文苑艺坛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学术争鸣>>学术批判

共有 5069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再论何处是冼夫人故里

发表日期:2007年10月29日   出处:2003年论文集 作者:周运信 【编辑录入:xianzhou

    2002年11月5日的《南方日报》A8版发表《冼太夫人墓确认在电白》的文章,电白冼太夫人研究会于2002年编《炎黄风韻》6-7期合刊也发表内容相同的《冼太夫人墓确认在电白》,该文说:“冼太夫人是古百越族俚人。俚人有个习俗:女儿出嫁后,死了要归葬娘家。”以此把冼夫人说成为“电白县电城镇山兜丁村”人。事实上并非如此,这得从多方面再作论证:

冼夫人墓早有疑案

    高州市良德是三国吴置的高凉郡治地。梁大同初,出生高凉郡的冼夫人与高凉郡太守冯宝结婚后,居住在高凉郡治地良德,协助丈夫冯宝处理郡事的同时,继续任她的南越首领,管辖十余万家,也常居住在电白郡(县)城(今长坡镇旧城),隋仁寿二年(602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冼夫人逝世。据民间传说,冼夫人出殡时,打开旧城的四大城门,四副一模一样的红漆棺材,分别从四大城门抬出,并在同一时辰,分别葬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因冼夫人地位显赫,为预防不测,因而有意制造假象,致使地方志对冼夫人墓的记载不清,难下结论。

    清乾隆(1735-1795年)的《高州府志》曰冼夫人墓地“在县境,或云在高凉岭、或云是电白县北山兜娘娘庙后,迄无定所,今并存之,以俟有识之士君子云。”这就是二百余年前的疑案,并非是“十年疑案”。

清道光十四年(1888年)《茂名县志》稿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县境,或云在高凉岭(黄府志)。”直到民国《茂名县志稿》记载:“高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高二千丈。本名高梁,后更名高凉。山半有高凉庵,祀冼夫人。世传为冼夫人行营之所。而冼夫人墓在焉。嘉庆年间平阳仪克中以广东通志采访曾至兹山,有题冼墓诗,载本志诗证。”

    早在三百四十年前的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电白知县相斗南修的《电白县志》云:冼夫人墓地“在旧县治境上,去今县治二百里。”康熙十二年(1673年),电白知县郭指南修《电白县志》载:“高凉郡夫人冼氏墓在旧县治境上,去今县二百里。”是指旧电白县治,在今高州市。

    对冼墓“在旧县治境上”解释最清楚的是湛江博物馆阮应祺、吴秀英、电白文化馆黄光成于1984年《岭南文史》第一期发表《电白县山兜村冼夫人墓调查》指出“清顺治间电白知县相斗南重修《电白县志》,提出了冼墓在旧县治境上,去今县二百里”的说法。电白旧县治,在今高州长坡区旧城村。明成化四年(光绪)<高州府志>作成化三年九月),电白县治迁神电卫—今电白县的电城镇,把旧城附廓、朗韶、地安、怀德等六乡划归茂名县即今高州县。所谓冼墓在旧县治境上,去今县电城镇二百里,即是在高州县长坡区附近。”这与清光绪《茂名县志》云:冼墓在县境相一致。旧城附廓,怀德等六乡是称“旧电白”。其中怀德乡是良德县治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良德县陈置务德县,后改名。宋省。故治在今广东茂名县七十里怀德乡。”

      《电白县志》记载冼夫人故里始于清朝道光后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高州府治从电白县城(旧城)迁治茂名县城(今高州城)。据《明史·地理志》载:“高州府,元为高州路,属海北海南道,治电白。洪武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九年四月复为府,徙治茂名。领州一县五。”按该志载是茂名、电白、化州、吴川、石城(今廉江)、信宜。简称高州六属。

    高州府迁治茂名县城(今高州城)后。冼太庙“庙随而南,祈神灵之所依乎!”(见高州冼太庙的《谯国冼氏庙碑》),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始建高州冼太庙,成为高州府六属官员拜祭冼夫人之所。据明嘉靖(1522-1566年)黄佐《广东通志》载:“冼太庙在府东门外,嘉靖十四年知府石简建,每岁仲春誔辰,本府率官致祭,又旧电白县宝山下亦有庙,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欧阳烈访旧重建,每岁府遣礼官致祭。”

    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河南光山县举人戴锡纶任高州知府时,于当年秋七月,带领高州府六属官员到高州冼太庙谒拜冼太时,带头吟颂冼太诗一首,接着分别是护理高廉兵备道百顺,茂名知县秦沅,知电白县事特克星阿、署信宜县事冯晋恩、知化州县事郑域轮、署吴川县事胡岩、署吴川县黄凤沼、署石城县事张太凯、茂名学训导丁暠等各人诗一首(诗刻载的石碑镶在高州冼太庙二进东墙上。)其中,电白知县特克星阿的和诗:“女子能兵惯出奇,平生忠孝更坚持。世当扰攘天谁补,民获安全佛比慈。岭海金汤铜一柱,春秋频藻炬千枝。名贤器识英雄略,何限男儿有我师。”

电白知县特克星阿回电白县城(今电城)后,于当年即同电茂场张炳选择山兜娘娘庙后的一座古墓,刻碑立为“隋谯国夫人冼氏墓。”从此后,《电白县志》改变了冼墓地点的记载。清道光五年(1825年)《电白县志》载:“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县北十里山兜娘娘庙后,土茔周围数十丈,碑佚,赑屃犹存,嘉庆二十四年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重立碑,曰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并以俚人有“女死归葬娘家”习俗为理由,记载“谯国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丁村。”这就是电白记载冼夫人为山兜丁村人的由来之始。

    湛江博物馆阮应祺、吴秀英、电白文化馆黄光成的《电白县山兜村冼夫人墓调查》报告已提出了他们的观点。现摘录每点前段:一、“电白县电城北十五里山兜娘娘庙后,确有古墓一座,墓址甚大,出土文物自唐宋明清,延续时间很长。其中是否个别文物的年代属隋,是否有个别文物是隋唐时期越族俚人的遗物,尚待研究。”二、“冼夫人墓的具体所在地,自宋至清,史志记载虽有分岐,但都没有排除电白县电城镇山兜乡的可能性。首先肯定山兜古墓即冼夫人墓的,是特克星阿和张炳。以后修撰的地方志或冼夫人庙碑铭,多依此说”;三、“道光《电白县志》、《广东通志》、光绪《高州府志》均在肯定‘山兜娘娘庙后’说的同时,又列举了各种说法以存疑代考,这种态度是可取的。我们也认为,嘉庆以前至唐宋的文物,只能证明山兜娘娘庙后确有一座古墓,但不能直接证明这一古墓就是冼夫人墓。从文物考古的角度看,目前所见能证实这一古墓即冼墓的文物或文献记录,均出自嘉庆二十四年以后。因此,最后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新材料的继续发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对该墓进行科学发掘。”现今又十九年过去了,还没见有山兜古墓新材料报道。

山兜古墓与冼夫人故里无关

    尽管有人在《冼太夫人墓确认在电白》文中,引用“史志记载,冼太夫人公元522年农历11月24日生于古高凉今电白山兜丁村,公元602年农历正月初八逝世,享年八十,归葬故里——山兜之原。”前已说山兜古墓未必是冼墓;山兜丁村也非是冼夫人故里(出生地),试从下面几个方面论证。

1)关于郡属记载

    冼夫人被隋文帝封为谯夫人。《隋书·谯夫人传》载:“谯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北史·谯夫人冼氏传》载:“谯夫人冼氏者,高凉人也。”明显标出冼夫人是高凉人,即高凉郡良德人。因良德是三国吴置到南朝梁代的高凉郡治地。《旧唐书·地理志》载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从西平县迁回良德县统辖电白、保宁等三县中指出:“良德  汉合浦县地,属合浦郡。吴置高凉郡,宋、齐不改。”标明了三国吴孙权于建安二十五年即是公元220年在良德建置的高凉郡,到南朝宋代(420-479年)、齐代(479-502年)都未改动,只到梁代(502-557年)后期的大宝元年(550年),冼夫人击败暗通侯景搞叛乱的高州刺史李迁仕后,高凉郡才和高州(州治旧城)同时迁治安宁县(梁改为高凉县,唐初改为西平县,在今阳江白沙镇)。仅一百年后的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高州又从西平县迁治回良德县。经天宝元年(724年)改高州为高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高州后,于唐大历十一年(776年)高州迁治电白城(旧城)。《新唐书·地理志》载:“高州高凉郡下,武德六年分高州、电白、连江置,本治高凉。贞观二十三年徙治良德,大历十一年徙治电白。”

近十年来的史书志都依据正史对冼夫人故里记载为南北朝时高凉郡人,有的还加括现今地名。1995年《中国志·海南篇》载:“冼夫人(513-602)南北朝时高凉郡人,梁高凉太守冯宝妻。”

今电白县在南北朝时属高州电白郡、海昌郡、连江郡、南巴郡的四郡之地。山兜丁村属连江郡(隋降为连江县)地。据2000年《电白县志》载:“南北朝时,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从高凉郡析置海昌郡。海昌郡辖地在今电白树仔镇、电城镇北。这是在电白境内设置行政区域之始。梁大通中(528)析高凉郡置电白郡、南巴郡、连江郡等12个小郡。兼置高州,统辖各郡。这是电白为郡名之始。今电白境属高州之电白郡、海昌郡、南巴郡、连江郡地。”这从中可知位于电城镇北的山兜丁村,在冼夫人(512-602)出生七十三年前就属刘宋置的海昌郡地,后才属连江郡(县)地。但《冼夫人在电白》一文说:“冼夫人出生的山兜丁村就在连江郡境内。”“冼夫人故里的山兜丁村就在连江县境内。”(见1995年《冼太夫人与电白》书第86页)。除了《电白县志》外,还能够从别的史书中找到“山兜”和“丁村”的资料吗?

2)关于冯盎故里记载

    冯盎是冼夫人之孙。冯盎是冯冼家族鼎盛时期而被载入史册的重要人物。《旧唐书·冯盎传》载:“冯盎,高州良德人也,累代为本部大首领。”《新唐书·冯盎传》载:“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弘裔孙。”《二十六史大辞典》527页载:“冯盎(?-646)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人。累代为本部大首领。”所有史书都标明冯盎是隋唐朝实行州(郡)、县二级地方行政的高州良德人。

    因良德是高凉郡治地,冼夫人(512-602)出生时未建置良德县,故只记载为高凉郡人。《隋书·谯夫人传》载,冼夫人在追击暗通侯景搞叛乱的高州刺史李迁仕时,“迁仕遂走保于宁都,夫人总兵与长城侯陈霸先会于赣石。”同陈霸先结成友谊和给予军事物资援助。陈霸先建立陈代后,于陈永定二年(558年),在冼夫人家乡建立务德县,陈祯明二年(588年)改名为良德县。《隋书·地理志》载永熙郡统六县中的“良德、陈置、曰务德,后改名焉。”1991年《茂名市地名志》载:“良德县  南朝陈末以务德县改称。治所在今高州县东北。辖今高州县东北部。属高州高凉郡。隋属泷州(永熙郡)。唐属高州高凉郡。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省入电白县”良德县“治所在今高州县东北”。前面已说到明成化三年(1467年),电白县从旧城迁治神电卫(电城)时,割附郭,怀德等六乡划归茂名县(今高州市)。据此,《茂名县志》载:“良德废县在今县东北七十里怀德乡,明成化四年以前属电白县,今属茂名县。”

近十年来的史书都依据正史对冯盎故里的记载,加括现今地名位置来记载冯盎故里。1993年9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和主编《二十六史大辞典》(人物志)书载:“冯盎(?-646),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人。”

    清道光五年(1825年)《电白县志》编著者们在该志载:“谯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丁村”时,利用良德县在宋开宝五年(972年)并入县治旧城的电白县之机,把梁陈时属南巴郡地,隋唐时属南巴县地,宋开宝五年后属茂名县下博乡地,明成化三年(1467年)后才划属今电白的霞洞堡,记载为“越国公故里在县西七十里霞洞堡据唐书列传冯盎良德人今城西七十里下博乡霞洞堡乡旧良德地宋开宝间省入电白。”(见2001年茂名《冼夫人魂》中册第25页),并有别书载:“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今电白霞洞镇)’”。“冯盎唐时家于良德霞洞堡地。”(后两例见1995年《冼太夫人与电白》书第145页、66页。)2000年《电白县志》载:“冯盎(?-646),字玉昆,号伟漳,唐代高州良德(今电白霞洞镇)人,冯宝、冼夫人的孙子,冯仆的儿子。”这与1997年《茂名市志》载:“冯盎(?-646 ),字明达,出生于唐代高州良德(今高州县东北境),冯宝和冼夫人的孙子,冯仆的儿子。”截然不同。《茂名县志》载:“良德在今县东北七十里怀德乡,为隋高州刺史冯盎故里。唐徙高州治此。”民国《茂名县志稿》引用唐代杜佑《通典》来证实霞洞非属良德县地。

1987年1月,电白县霞洞墟西南约一公里的狮子岭山腰间出土的《唐故顺政郡君许夫人墓志铭并序》碑载许夫人“龙朔元年,遘疾未几,蒙于内寢。……即以其年十二月甘四日,窆于潘州南巴县之下浮里。”(碑文影印在2001年茂名冼夫人魂)中册第106页)。龙朔元年是公元661年,标明霞洞在唐代是南巴县地,属潘州管辖,与相距一百七十里,和相隔电白县(县治旧城)的良德县无关。“下浮里”是唐代的农村基层单位名称,“唐代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百里,五里为乡。”(《中国古代官制》)。

    实际上,电白县霞洞在宋朝(960-1279年)中期才形成霞洞圩。据1999年12月《广东省志·地名志》载:“霞洞镇电白县辖镇。在县境西部。浮山岭西洞穴晚霞照耀多姿称霞洞,宋中叶近处形成霞洞圩。镇因圩名。1957年置霞洞乡。”可见在宋中叶四百年前那有冯盎(?-646)家在霞洞堡之理?

3)关于冼夫人丈夫冯宝居住地记载

    《隋书·谯夫人传》载:“梁大同初年,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聘以为妻。”出生高凉郡良德的冼夫人与冯宝结婚后,居住在高凉郡治地良德协助丈夫冯宝处理政务。冯宝作为高凉郡太守也随冼夫人住在高凉郡治地良德。据1995年电白县政协、文联编的《冼太夫人与电白》书发表湛江市博物馆长阮应祺《苏轼冼庙诗考注》文中的185页引用《岭南遗书·广州人物志·冯融传》载:“自融以上,坟墓皆在新会,宝以后乃居高之良德焉。”表明作为梁代的高凉太守冯宝及其子孙都居住高州之良德县。史书都记载冯宝的孙冯盎、远孙高力士(冯元一)为高州良德人。《岭南遗书·冯融传》为明朝嘉靖(1522-1566年)黄佐所编著,距今已四百余年了。

    南朝梁代(502-557年)后期(550年),高凉郡迁治安宁县(今阳江白沙镇)后,冯宝仍居住在良德,陈永定二年(558年)逝世。《茂名县志》及《冯氏族谱》都记载:“冯盎的祖父冯宝葬于良德东十五里凤凰山磨盘岭,坐巽向乾乙亥。”

4)关于高力士故里记载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是冼夫人第六代孙,冯盎曾孙。记载为“潘州人”或“良德人”。《旧唐书·高力士传》载:“高力士,潘州人,本姓冯,少阉,与同类金刚二人,圣历初年,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贡入宫。”《新唐书·高力士传》载:“高力士,是唐初越国公,冯盎的曾孙也。”《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载:“高力士,唐朝宦官,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中国历代太监传》载:“高力士(684-762),唐朝宦官,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本姓冯,圣历(689-700)初被岭南讨击使千里阉割进贡入宫,内官高延福养为子,改姓高。”1993年9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和主编《二十六史大辞典》(人物志)载:“高力士(684-762),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冯盎曾孙,内官高延福养为子,故冒其姓。”

明朝嘉靖(1522-1566)黄佐《广东通志》载:“高力士宅在县西,力士县人,冯盎之孙,故宅有亲手植椰子二株,高百尺,宋时尚存。”据清光绪《茂名县志》载:‘高力士宅位于高城西北二百四十步。’宅前有高力士亲手种植的二株椰树,生长良好,树高百尺,宋时尚存,明代后才枯萎。唐代期间,高力士在其宅内后花园筑建了一座灵惠寺,由颜真卿题额。解放后才折毁,建为人民医院门诊部。1997年《茂名市志》载:“唐代,高州由冯元一(高力士)发起建灵惠寺。”

    高力士宅遗址位于高州城西关路,始建于唐永徽初年间(650),后经历代重修,一直保存到明代。但是,1999年12月7日《茂名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冼太夫人史迹寻踪》文却把“高力士宅”篡改为“高力士宅基地县西二百四十步(阮通志)。”这与事实不符。①隋唐至明成化初时的电白县治还在今高州旧城村:②高力士(684-762年)七百年后的明成化三年(1467年),电白县治才从旧城迁治神电卫(今电城)。据《明史·地理志》载:电白  府东。旧治在西北。今治本神电卫,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成化三年九月迁治于此。③高力士一千一百九十年后的1951年,电白县治从电城迁治水东。旧城、电城和水东都没见有高力士宅基记载的材料。

2000年《电白县志》载:“高力士(684-762),本姓冯,名元一,为宦官高延福养为子,冒姓高。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电白霞洞镇)人。少年于住所——潘州(今高州城)居住。因而《旧唐书》说是潘州人,《新唐书》则直指为冯盎曾孙也。”这与1997年《茂名市志》载:“高力士(683-762),出生于唐代潘州(今高州),原名冯元一,冼夫人的第六代孙。”的记载截然不同。

5)关于冼氏后裔记载

    姓氏是血统关系的纽带和人际关系的标志。但是,声称为“冼夫人出生地——故里丁村,在墓城之西北三华里,现约百多户人家,业农,均姓黄或姓蔡,没有冼姓。”(见1995年《冼太夫人与电白》书第124页)。同时,阮应祺等三人《电白县山兜村冼夫人墓调查》报告说:“查丁村在山兜娘娘庙北五里,后面为山兜岭,山岭连绵。现有居民百余户,均姓黄或姓蔡,无人姓冼。”没有冼氏后裔的地方,何来俚人“女死归葬娘家”呢?因此,以海南俚人“女儿出嫁后,死了归葬娘家”习俗为由来确定“山兜丁村”为冼夫人故里是违反历史事实的记载。试问,如果这是“习俗”,在电白境内还能找到十个八个死了归葬娘家的坟墓和事例吗?!

6)关于出土俚人的铜鼓

    马克思说:“只有出土文物,才是历史的最可靠保证。”铜鼓是我国汉代至唐代时期,俚人制造和使用的特种器物,既是战鼓,又是娱乐器具。俚人喜铸铜为大鼓,把拥有铜鼓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据《隋书·地理志》载:俚人铸铜为大鼓,“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冼夫人是俚族人,世为南越首领的冼夫人,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理所当然是铜鼓的拥有者,其家族同样拥有铜鼓。据《新唐书·冯盎传》载:“盎族人子游,以豪侠闻,贞观中入朝,载金一舸自随。高宗时遣许瓘,视其赀。瓘至洞,子游不出迎,后率子弟数十人,击铜鼓蒙排,执瓘而奏其罪。”此事清楚地显示冼夫人及其子孙都拥有俚人使用的铜鼓。

    出土铜鼓文物是岁月流逝的化石。良德是高凉郡治地,俚人聚居的中心地带,又是出生良德县的冼夫人和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后的居住地,因而出土俚人的铜鼓特别多。据《茂名市志》和《高州文史》等记载,高州自唐僖宗出土第一面铜鼓起,相继在宋景泰初(1210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5年),清雍正五年(1727年),清光绪五年(1887年)共出土五面铜鼓。解放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高州共出土十九面铜鼓,总共二十四面铜鼓。

高州出土的二十四面铜鼓中,除解放前没标明具体地点外,有十一面分布在良德县怀德乡为中心地带。其中良德县地的良德圩边(1958年)东岸大简村(1975年),潭头镇吉堆坡村(1977年出土2面),乾坡村(1986年),平山镇大仁庙村(1964年),福芳村(1965年),大井红旗农场(1963年),石龙镇中和垌(1991年),大坡镇青湖村(1995年),梅坑冲村(1989年)。其余八面铜鼓分布良德县西南面的长坡镇坡田垌村(1978年)、曹江镇荷垌村(1985年)、南山村(1971年)、帅堂单桥埖(1965年)、高师附小(1958年)、顿梭镇石龙管区山塘尾(1982年)、大旱村(1985年)、八角山村(1984年)。而电白县地清光绪八年(1882年)出土一面铜鼓,解放后共出土二面铜鼓。

7)关于庙碑记载

    电白县在历史上因县治地不相同而分旧电白和今电白。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电白县  南朝梁置电白郡。隋废为电白县。明徙废。故治在今广东茂名县东北四十里ž汉高凉县地。南朝梁置连江县。唐改曰保安。又改曰保宁。宋省。明移治电白县于此。”前已说到明成化三年(1467年),电白县治由旧城迁治神电卫(今电城)后,称为今电白县,(解放后的1951年,电白县移治水东,同称今电白。)前已说到,电白县治迁神电卫,把县城附郭、怀德等六乡划归茂名县(今高州市)。此六个乡人们惯称为“旧电白”。

早在三百四十余年前的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间,电白县知县相斗南为撰《电白县山兜娘娘庙》(冼太庙)刻载碑文云:“按冼夫人实为旧电白人,电邑奉祀宜也!”既然相斗南为称之冼太庙的山兜娘娘庙写碑文,却不指出距三华里的山兜丁村为冼夫人故里,实际上是否定冼夫人是“山兜丁村”人,即肯定冼夫人是良德人。

    综合上列七个方面,已可以自知道冼夫人乃高凉人。冼夫人之孙冯盎,远孙高力士(冯元一)也是高州或称潘州(高力士记载潘州)人。冼夫人丈夫、高凉太守冯宝有《岭南遗·冯融传》记载家在高州之良德。而《冼太夫人与电白》一书第14页,却把朝代不属于高凉郡而属于连江郡的山兜丁村套上“古高凉”,变为“古高凉今电白的山兜丁村”。这只能是混淆了朝代,簒改了历史。

    本来,冼夫人是那里人,史书早已说得很清楚。但近年来,在关于冼夫人故里的问题上,很出了一批敢于杜撰编造,敢于簒改历史的“专家学者”,这类学问家口口声声说“历史学术问题是专家学者的事,应由专家学者去考究”,即需要由他们为之辨伪、鉴真、证实。

这些学问家出于地方虚荣性,热衷于野史稗史的杜撰,将臆造出来的今电白霞洞大村就是昔日的“古良德冯家村”,把山兜丁村说为冼夫人“故里”当作事实津津乐道。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反映了“真实”,才是秉笔直书。实在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逻辑,什么心理!

真实地反映历史是必须有的唯物主义的态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基于此,对某些确实有误的史料加以甄别纠正,自然也就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把兴趣放在无稽之谈的编造上,以荒诞的篡改历史为能事,我看对此是应该警惕和加以反对的。

5
  • 上一篇:关于冼夫人故里的探究
  • 下一篇:从“神州何处大观园”引出的思考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冼夫人研究网

     
         备案号: 粤ICP备10208172号

    维护:冼周 QQ:603066428